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

不负赋墨尘 2025-11-04 18:54:34

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压抑。如果不缴费,那将成为欧美打压和攻击大国的论坛,那时我们的形势会更加被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那一天起,缴费就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责任的方式。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1972年开始正式缴费。   刚开始的时候,经济基础薄弱,缴费比例仅为5.5%。但随着经济逐渐崛起,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缴费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从1990年代的1%左右,到2000年逐渐接近5%,再到近年来跃升至20%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资国。2025-2027年的预算方案中,中国的会费占比达到了20.004%。   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按理说,中国缴纳的会费越多,理应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尊重。   然而现实却是,尽管中国为联合国支付了巨额的费用,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地位,往往受到西方国家的制约,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决议上,西方国家总是站在中国对立的立场,向中国提出质疑。   联合国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平台,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其实是由少数几个大国控制的。特别是在安理会和人权理事会等关键机构中,欧美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美国的影响力尤其强大,不仅常常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还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外交手段,左右联合国的一些决策。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它是第二大会费分摊国,但在联合国的许多事务中,仍然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比如,西方国家经常利用联合国的平台,向中国发起人权、台湾、新疆等议题的攻击。   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经常联合提案,要求对中国的某些问题进行国际审议,借此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立场往往不被尊重,反而成为批评的对象。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常常强调“契约精神”和“国际规则”,但实际操作中,这些“精神”往往只是对自己有利的工具。   当美国与伊朗签订核协议时,声称其为国际协议,结果美国一言不合就宣布退出;同样,巴黎气候协定也是美国退就退,想进就进,这种做法与其声称的“契约精神”完全不符。   而对于中国来说,西方总是抓住中国的任何一点不符合西方标准的地方,进行放大和批评,要求中国遵守他们设定的规则,但他们自己却总是打破规则。   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平台,正因为西方国家在这里占据了话语主导地位,使得中国在许多情况下成为了“靶子”。   西方国家擅长将自身利益包装成“国际标准”,利用联合国的提案投票机制,轻松将对自己有利的决议通过,而将对中国不利的议题推上日程。   中国明知联合国平台时常被用来针对自己,但依然坚持按时缴纳会费,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停止缴费,那么它就会失去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失去在联合国发言的权利。   到那个时候,欧美国家将在联合国的议题上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即便有再多的正当理由,也将被边缘化,无法有效发声。   如果中国停止缴费,欧美国家便能抓住这个把柄,开始公开指责中国不履行国际责任,这样的指责在联合国将会成为惯例。联合国的会议也将变成反华的“批斗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受到极大影响。   反观美国,虽然它长期拖欠联合国的会费,但由于美国在联合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它仍然可以在联合国平台上频繁对中国进行攻击,而中国却难以做出有效反击。   因此,保持缴费的“稳定性”不仅仅是履行国际责任,更多的是为了保住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立足点,尤其是在联合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平台上。   除了保住发言权外,缴纳会费还让中国有了更多的机会影响国际议题。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重要。   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减贫倡议等方面,中国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推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比如中国通过对WHO的资金支持,帮助全球应对疫情,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这正是中国缴纳会费背后的一大战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增强国际影响力。而如果中国不缴费,那这些重要的议题很可能就会被欧美国家“拿走”,中国不仅无法在联合国平台上发挥作用,甚至可能被孤立。   尽管联合国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但中国并没有屈服。每当西方国家提出不利于中国的议题时,中国代表都毫不犹豫地坚守立场,进行理性反击。   例如,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代表不止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阐明“一个中国”原则,坚决捍卫中国的主权。   中国代表通过坚持自己的立场,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应对西方的压力。这种冷静、理性的回应,不仅仅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捍卫,也是在联合国这个国际平台上展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感和担当。

0 阅读:37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