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瑞安铁锅厂长怎么感觉有点像被迫营业呢?从这个视频上看,厂长很淡定,脸上缺了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4 22:27:46

“温州瑞安铁锅厂长怎么感觉有点像被迫营业呢?从这个视频上看,厂长很淡定,脸上缺了点喜悦之情。这厂长一看就是个实诚人,话不多,他表态了,复工第一件事就是保质量。 这位厂长叫陈阿木,今年58岁,打小就在瑞安的铁锅厂里打转。他爹是上世纪70年代当地铁锅厂的老锻工,从拉风箱、递铁锤学起,陈阿木16岁就跟着父亲学做铁锅,一上手就是四十多年。 凌晨五点的瑞安工业园区,陈阿木的车间已经飘起了铁屑味。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袖口卷到小臂,露出布满烫伤疤痕和老茧的胳膊,正弯腰检查刚运来的铁矿。“这铁得是原生铁矿,杂质多了,锅烧起来容易裂。”他用手指抠了抠矿石表面,指尖蹭上一层黑灰,随口吐掉嘴里的薄荷糖渣——四十多年来,他靠这口薄荷糖压下车间里的铁腥味。 视频里的“淡定”,哪里是被迫营业,分明是老匠人的习以为常。陈阿木的铁锅厂最红火时,瑞安城里一半的家庭都用着他打的锅。可随着不粘锅、不锈钢锅流行,传统铁锅的市场越来越小,前几年他的厂一度只剩下三个老工人,订单少到够不上房租。他没抱怨过,每天还是按老规矩锻打、淬火、抛光,哪怕一天只做两口锅,也得把每道工序做足。“爹传下来的手艺,不能砸在我手里。” 这次走红纯属意外。一个游客路过车间,拍了他锻打铁锅的视频,视频里火星四溅,陈阿木挥锤的动作干脆利落,配文“消失的老手艺”,一夜之间在网上传开。订单突然从全国各地涌来,最多的一天接了三百多个订单,是过去半年的量。工人不够,他把退休的老伙计请回来,自己更是从早忙到晚,可脸上还是没多少笑容。 有人问他,火了怎么不高兴?陈阿木蹲在车间门口抽烟,烟蒂扔在地上,用鞋底碾了碾:“高兴啥?订单多了,质量不能降。”他的铁锅,每一口都要经过十二道手工工序,锻打至少八十次,淬火要用井水,抛光得靠砂纸一点点磨。机器批量生产的铁锅一天能出几百个,他的厂最多一天做三十口。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有人劝他简化工艺、增加机器,他直接拒绝:“要快你找别人,我这锅,得对得起用的人。” 瑞安是有名的“铁锅之乡”,鼎盛时期有几十家铁锅厂,现在只剩寥寥几家坚持手工制作。陈阿木说,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又苦又累,赚得还慢。他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做设计,多次劝他关掉厂养老,可他放不下。“不是不想歇,是这手艺没人接,太可惜了。”走红后,有几个年轻人来拜师,他都收下了,没收学费,还包吃包住,就一个要求:“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质量。” 网络流量给传统手艺带来了生机,可也带来了考验。有些传统手艺人走红后,为了赶订单降低质量,最终被市场抛弃。陈阿木看得明白,他在车间墙上贴了张纸条:“订单再多,质量不减。”每一口锅出厂前,他都要亲自检查,用手指敲一敲锅身,听声音判断厚薄是否均匀,有一点瑕疵都要返工。“用户买我的锅,是信老手艺,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些天,陈阿木的厂门口总有人来打卡拍照,他还是老样子,话不多,偶尔有人要和他合影,他会停下手里的活,配合地笑一笑,然后转身继续锻打铁锅。火星依旧四溅,铁锤撞击铁坯的声音沉闷而有力,在车间里回荡。 传统手艺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靠流量堆砌,而是靠匠人的坚守。陈阿木的“淡定”,是对手艺的敬畏,是对质量的执着。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坚守格外珍贵。希望更多传统手艺能被看见,更希望这些手艺能在坚守中传承下去,不被流量裹挟,不被时代淘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0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