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部宣布了   这段时间网上总有人说,咱们在南海用了挺厉害的电磁武器,把对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11-05 09:03:42

中国国防部宣布了   这段时间网上总有人说,咱们在南海用了挺厉害的电磁武器,把对方的飞机弄掉下来了。   这话刚传出来的时候,不少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 —— 毕竟南海本来就是热点区域,再加上短时间里接连坠机这种少见的事,很容易让人往 “双方对抗” 上想。   不过这传言没发酵几天,中国国防部就正式站出来说清楚了,明确表示根本没动用过所谓的 “高威力电磁武器”,这些说法全是没影的事。   但同时也提醒大家,电磁相关的手段,确实有可能对飞机的航电系统造成干扰或者损坏,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还得靠技术检测和调查才能弄明白。   2025 年 10 月 26 日,美国海军的 “尼米兹号” 航母在南海大纳土纳岛附近海域,短短 30 分钟里接连掉了两架飞机 —— 一架是 MH-60R “海鹰” 直升机,另一架是 F/A-18F “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好在机上 6 名乘员都被救下来了,没出人命。   就是这起少见的连环事故,让 “电磁攻击” 的说法趁机冒了出来。可等美军自己的初步调查报告一出来,这些猜测立马就站不住脚了。   从技术排查的结果来看,两架飞机出事的原因都很明确,跟 “电磁攻击” 半毛钱关系没有。   “海鹰” 直升机是主减速器漏了润滑油,典型的机械故障;“超级大黄蜂” 则是因为密封件用得太久老化了,导致液压系统出了问题。   这俩故障一个出在传动系统,一个出在液压系统,完全是两码事,连一点 “关联性破坏” 的痕迹都没有。   而且当时 “尼米兹号” 上的 AN/SLQ-32 电子战系统,全程开着全功率工作,24 小时里抓着了 237 个电磁信号,工作人员挨个核查后发现,这些信号全是商用通信或者民用导航的信号,压根没有 “定向干扰” 的痕迹。   要知道,现在的电磁干扰不管是 “压制型” 还是 “欺骗型”,都会留下独一份的频谱印记,想藏都藏不住。   再看看当时周边的实际情况,卫星的飞行轨迹和舰船的 AIS 数据都能当证据。   离 “尼米兹号” 编队最近的中方舰船是 “海巡 09” 号,当时它在事发海域以南 150 海里的地方按规矩巡航,压根没开任何武器或是电子对抗的设备;   就连美军自己的 EP-3E 电子侦察机,也没发现中方空域有战机紧急升空,或是进行战术机动的动静。   电磁攻击这事儿,可不是躲在暗处就能干成的,肯定会伴随着相关军事力量的不正常动静,可这些关键证据一个都没有,所谓的 “攻击” 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话说回来,国防部也没否认电磁手段对飞机有影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里面有个认识上的误会,很多人把 “电磁干扰” 和 “电磁武器攻击” 混为一谈了。   电磁干扰说白了,就是电子设备之间的 “噪音捣乱”,打个比方说,就像在特别吵的屋子里打电话,听不清对方说话一样 —— 电磁信号通过空气或者导线传到飞机的航电系统里,就可能让设备的性能打折扣。   现在的飞机,电子设备装得特别密集,数量比老款机型多了 3 倍都不止,设备之间又离得近,这种 “噪音” 干扰的概率本来就比以前高。   国际民航组织统计过,最近五年里,全球因为电磁干扰导致的飞行异常事件,每年都往上增 12%,其中有 17% 的情况,还有可能造成分级的事故。   比如导航系统受干扰导致飞机偏离跑道,或者通信突然断了,这些情况确实存在。   但这跟传言里说的 “高威力电磁武器” 完全是两码事 —— 现在能一下子把飞机弄坠毁的高能电磁脉冲武器,还处在技术试验的阶段,而且发射的时候会产生特别强的辐射特征,在南海这种开阔的海域里,根本没法隐蔽使用。   更别说军用飞机本身就有防电磁干扰的设计,像滤波器、屏蔽罩这些都是标准配置,还能通过多源导航备份来降低风险,哪能那么容易被干扰到坠毁呢?   那要是真碰到飞机出故障,怎么才能甄别是不是电磁干扰弄的?这里面有套特别严谨的技术步骤,不是靠瞎猜就行的。   首先得看飞机的 “黑匣子” 和故障记录,查查航电系统有没有信号波动的异常痕迹,就像医生看体检报告找不正常的指标一样;   接着要调出事故发生时的电磁环境数据,看看周边有没有高压电线、地面基站这类干扰源,信号强度是多少,频率能不能对上;最后还得排查设备本身的问题,是用得太久老化了,还是维护没做到位。   就像这次美军坠机,一查就发现 “超级大黄蜂” 的密封件早就该换了,可因为库存没货,只能临时凑合用;“海鹰” 的主减速器更离谱,是超期用了 2 年的二手零件。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念薇评娱乐八卦

念薇评娱乐八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