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只要中国不犯大错,有朝一日中国的GDP将达到日本的10倍,到那时候就不用

未央秘史 2025-11-05 13:58:49

金灿荣:只要中国不犯大错,有朝一日中国的GDP将达到日本的10倍,到那时候就不用管日本反思不反思了,我们有能力改变日本的想法,而且那一天一定会到来,只不过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情。 金灿荣的这个判断,其实是基于当前中日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和长期趋势得出的,只要稍微看看最新的数据和产业动态,就能明白这绝非空穴来风。 2024年的统计数据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中国GDP达到了18.74万亿美元,日本则是4.03万亿美元,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是日本的4.65倍,这个差距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拉大。 先看中国这边的增长动力,研发投入是最实在的支撑,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花了36326.8亿元,增长8.9%,投入强度达到2.69%,其中企业占了77.7%的份额,光是高技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就涨了10.2%。 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不是白花的,比如数字产业2024年业务收入冲到35万亿元,5G基站建了425.1万个,鸿蒙系统搭载设备超过10亿台,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新能源汽车更是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2024年出口586万辆,同比增长19%,把日本的421万辆远远甩在身后,要知道日本汽车曾经可是全球的标杆,现在在电动化浪潮里明显跟不上节奏了。 更别说RCEP框架下,中国对其他成员国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26%,贸易额持续攀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红利都在被中国有效吸纳。 这些不是零散的亮点,而是成体系的增长动能,只要政策不跑偏,这种势头很难停下来。 再看日本的情况,简直是另一番景象,2024年日本实际GDP只微增0.1%,个人消费还下降了0.1%,说白了就是老百姓手里没钱也不敢花钱。 根子出在人口上,2024年出生人口72.1万,死亡却有162万,自然减少89.9万,这已经是连续14年负增长,总人口都跌破1.2亿了。 劳动力市场更是捉襟见肘,2024年有342家公司因为没人可用倒闭,护理行业2025年缺口就达32万,逼得65岁以上老人就业率都高达23.9%,75岁以上的都有11.4%还在干活,这哪是“银发经济”,分明是劳动力短缺的无奈。 产业上的困境更突出,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跌到13.7%,同比下滑15.2%,本田和日产想合并自救都因为技术路线分歧失败,一个押注氢能源,一个搞纯电,连内部共识都没达成,怎么跟中国车企的集体冲锋抗衡。 更要命的是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到了237%,社保支出占了财政支出的33.2%,财政腾挪的空间早就被压缩得没多少了。 这种一增一减的趋势下,GDP差距扩大是必然的,日本2024年增速只有0.1%,就算未来能维持1%的增速都算不错,而中国即便按日本机构预测的,2035年增速放缓到2.2%,也比日本的潜在增速高得多。 简单算笔账,按当前增速差,中国GDP翻一倍大概需要30年,日本翻一倍却要70年,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而且中国的增长质量在提升,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软件业收入增长10%,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会让经济增长更有韧性。 反观日本,除了高端相机、化妆品这些细分领域还能维持优势,主流产业要么被赶超要么在收缩,想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太难了。 经济规模的差距最终会转化为影响力的差距,这一点在RCEP框架下已经初现端倪。 中国承诺分阶段对86%的日本工业制品免除进口关税,看似是让利,实则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只会越来越高。 2024年中国自RCEP成员国进口的榴莲都增长了70%,更别说汽车零部件、电子材料这些大宗贸易了。 等中国GDP真到日本10倍的时候,意味着中国市场能决定全球产业链的走向,日本企业要么跟着中国的技术标准走,要么失去市场。 就像现在日本车企不得不加速电动化转型,其实就是被中国市场和中国车企推着走,这就是经济实力带来的话语权。 日本现在面临的是结构性难题,少子老龄化不可逆,产业转型犹豫不前,债务压力如山,这些问题不是靠短期政策就能解决的。 而中国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不犯方向性错误,持续投入研发、稳住产业链、扩大内需,经济规模超过日本10倍只是时间问题。 到那时候,不是我们要逼着日本反思,而是日本在制定内外政策时,必须优先考虑中国的市场需求和战略关切,这种基于实力的影响力,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毕竟在国际社会,经济实力从来都是最硬的话语权,10倍的GDP差距,足以让很多问题的答案变得清晰起来。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