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则天派人让儿子李贤icon自尽,李贤悲愤欲绝说:“我已废为庶民,母亲

小巷中踱步 2025-11-05 16:22:48

684年,武则天派人让儿子李贤icon自尽,李贤悲愤欲绝说:“我已废为庶民,母亲终究还是不忘放过我,但又何必贬我到千里之外的巴州再杀我。”说罢,丘神勣icon将白绫扔到李贤面前,李贤捡起自缢身亡! 655年冬,唐高宗李治icon的第六子、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降生。这位年幼的皇子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他记忆力超群,学习能力惊人。 8岁时,当他读《论语》中的“贤贤易色”时,立刻顿悟其中的涵义,寓意为要重贤德而轻美色,这么一个高深的道理可以被8岁的孩子瞬间理解,李贤的才智被唐高宗所赞扬。 12岁时,李贤更是召集学者为《后汉书》作注,在唐代,为典籍作注不仅可以彰显自己在文化上的造诣,还可以培养自己在政治上的羽翼。 675年,当时的太子李弘突然离世,唐高宗经过慎重考虑,立李贤为太子,谥号“章怀”。对此,《智囊全集》记载:【天后方图临朝 , 乃鸩杀孝敬 , 立雍王贤为太子。】 李贤的才华本该让他成为一代明君,却偏偏生在权力漩涡的中心。他那过人的智慧在母亲武则天眼中,反而成了威胁。历史记载,李贤监国期间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赢得朝野赞誉。可这份光芒刺痛了谁的双眼?一个母亲对亲生骨肉下手,背后藏着的究竟是什么? 权力这杯毒酒,喝下去就再难回头。武则天从感业寺的尼姑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她的野心早已超越后宫。李贤被立为太子后,母子关系急速恶化。史书提到“宫中谣言四起”,说李贤非武则天亲生。这种政治抹黑手段,在今天看来何其熟悉。 李贤召集学者注《后汉书》,本是一次文化盛举。他却借此培养自己的势力,这触动了武则天的神经。在唐代,太子结党是帝王大忌。李贤的举动,无异于在母亲心头插上一刀。可他何错之有?不过是想活下去。 675年太子李弘暴毙,后世多推测是武则天毒杀。数据统计,唐代宫廷政变中,母子相残案例高达十余起。李贤的上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场悲剧。他坐在东宫宝座上,脚下却是万丈深渊。 被立为太子仅五年,李贤就遭废黜。罪名是“谋逆”,证据呢?几件甲胄和几句流言。武则天亲自审问儿子,那一刻她可曾想起李贤幼时读书的模样?权力面前,亲情薄如纸片。 流放巴州的路途遥远艰辛。李贤从长安走到巴州,每一步都踏在绝望上。他或许还存着一丝幻想,以为远离京城就能保全性命。历史告诉我们,政治斗争中,失败者连呼吸都是错。 丘神勣将白绫扔到李贤面前时,这个曾经的天之骄子终于明白。母亲连最后的体面都不愿给他。自缢而亡,是反抗也是解脱。李贤之死震动朝野,却无人敢言。 武则天后来追封李贤为雍王,这迟来的歉意多么讽刺。她用儿子的血铺就登基之路,成为中国唯一女皇。可夜深人静时,她可曾后悔?历史没有答案,只留下无尽叹息。 李贤的悲剧不是个例。在权力至上的宫廷里,人性被肆意践踏。数据显示,唐代皇子非正常死亡率超过三成。每个人都活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 我们读这段历史,不该只看到宫斗戏码。它揭露了权力如何扭曲人性。武则天作为政治家或许成功,作为母亲却彻底失败。这种矛盾,正是历史最残忍的教训。 李贤若生在平常人家,定能成为一代文豪。他的《后汉书》注本流传后世,才华横溢却敌不过政治博弈。这让我们深思:才华在权力面前,究竟价值几何? 那个在巴州自尽的夜晚,李贤捡起白绫时,可会想起八岁读《论语》的清晨?一切早已注定。历史车轮碾过,留下斑斑血迹警示后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小巷中踱步

小巷中踱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