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9 年末,中央打算拆掉天安门广场再重新建设,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在旧天安门的屋顶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宝盒.... 1969年底,一项高度保密的工程在天安门广场启动,当时工人们开始拆解这座已有约549年历史的城楼时,并不清楚这次工作不仅是重建,还意外揭开了建筑自身的一段段过往。 在拆除屋顶正脊的过程中,工人发现了一个长约30厘米的楠木盒,盒盖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 打开后,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一枚氧化发黑的金属元宝、一些朱砂粉末,以及黄豆、谷子等五种谷物。 这件被认为是用来祈福辟邪的“镇楼之宝”,究竟是清代顺治八年重建时放置的,还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遗物,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拆除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战争遗迹,工人们在西侧墙体中挖出了一枚1900年八国联军时期的炮弹,之后又在东侧墙体中发现了三枚带有英文字样的未爆炸弹。 这些战争遗物无声地见证了这座建筑曾经历的国耻,与祈福的楠木盒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比。 拆解过程中,工人们也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大家发现,整座巨大的城楼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完全依靠复杂的榫卯结构拼接而成。 以木工组长姚来泉为首的工匠们,一边感叹先辈的技艺,一边为每个旧构件编号,并绘制了2134张图纸,详细记录下这种传统工艺。 这次重建的直接原因是1966年的邢台地震,当时余震波及北京,导致天安门城楼出现晃动。1968年,专家姚承祖带领团队检查后发现,建筑内部损坏严重,12根主梁和34根次梁已经断裂,檩条的腐朽率高达85%,存在倒塌风险。 1969年,国务院批准了天安门城楼的重建计划,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深度参与方案审查,并明确指示,重建必须“原样重造”,建筑的尺寸和结构都不能改变,且要全部使用国内的施工队伍和材料。 为了保证工程绝对保密,整个施工现场被高大的苇席和工棚完全遮挡起来。 这是一场集全国之力的技术攻坚,为了实现“千年不坏”的目标,工程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32根落叶松立柱和112根红松横梁,所有木材都经过了严格的防腐、防虫、防火处理。 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人们在不通风、多粉尘的工棚内日夜施工,全力推进工程进度。 重建工程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 地基换成了抗震性更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抵御9级地震;施工中使用两台25吨的塔吊,吊装重达3.5吨的横梁。 同时,故宫博物院的12名画师遵循古法,为建筑绘制彩画,其中龙凤纹样的图案还经过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整个工程仅用了112天,就在1970年顺利完工。 这次重建不仅是修复,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再创造,新城楼的高度被提升至34.7米,略高于原来的城楼。 在曾经安放“镇楼之宝”的位置,姚来泉放入了一块新的汉白玉石,上面镌刻着“1970年1-3月重建”的字样,成为了新时代的印记。 彩绘贴金过程中使用了6公斤金箔,让重建后的城楼更加辉煌,周恩来总理还特别指示,悬挂国徽必须由政治上最可靠的人员完成,进一步强化了天安门作为新中国核心政治符号的地位。 1970年,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正式对外开放,这次工程的所有图纸与记录都被完整保存在北京市档案馆,为大型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古建专家马炳坚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也称赞这项工程是技术与传统结合的范例,截至2023年,天安门城楼已累计接待超过3.2亿人次,在新时代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续着不朽的生命力。 主要信源:(北方网——天安门曾在40年前秘密重建 脊瓦正中宝盒藏宝物;中国新闻网——重建天安门揭秘:主席批示原样不动楼顶发现宝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