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态势突变?还没到72 小时,乌军连曝三大战果 来源:沙场斥候营 11月2日深夜,俄罗斯黑海沿岸的图阿普谢港陷入一片火海。 数十架乌克兰无人机绕过防空系统,直扑港口核心区域,一艘油轮当场起火,输油终端在爆炸中瘫痪。 这座年处理2400万吨原油的“能源咽喉”,已是今年第五次遭袭,而这一次的打击时机堪称绝杀,就在同一周,乌军还宣称摧毁了莫斯科地区一条40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三条线路全部报废,直接切断了俄军前线坦克和战机的燃油补给。 俄军的反击 11月初,乌克兰第35独立海军陆战旅在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举行颁奖仪式时,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精准命中集会现场。 奖章未发完,大巴车仍在加油,导弹已落下的瞬间,被乌克兰媒体形容为“一场蓄意摧毁士气的演出”。 这场72小时内的攻防逆转,标志着俄乌冲突已从阵地拉锯战升级为“能源命脉”与“后勤神经”的互相绞杀。 而更大的博弈仍在幕后:特朗普拒付“战斧”导弹,普京却联合“欧佩克+”八国启动增产,一场围绕石油、武器与大国利益的暗战正悄然改写战场规则。 并非孤立事件 NASA卫星图像显示,港口至少出现3处着火点,油轮燃起的烈焰映红海面,消防船通宵作业仍难控火势。 这座港口不仅是俄罗斯黑海能源出口的关键枢纽,还坐拥唯一一座黑海沿岸炼油厂,每日30万桶低硫轻质原油经此运往欧亚市场。 乌方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乌军已对俄能源设施发动超150次袭击,导致俄40%的炼油产能停摆,57个地区出现燃料短缺。 袭击策略背后 10月下旬,乌军45架无人机长途奔袭1500公里,成功击中奥伦堡天然气处理厂。 该厂年产能450亿立方米,是俄罗斯天然气供应网络的关键节点。 尽管大部分无人机被拦截,仅需一架突破防线就足以引爆设施。 美国情报系统为乌军提供了俄防空漏洞的实时数据,帮助无人机绕过拦截网络。 军事分析师指出,这种“低成本、高精度”打击旨在瘫痪俄军燃料供应链,前线坦克缺油则机动性锐减,战机燃油不足则制空权受限。 修复能力 西方制裁导致炼油厂核心零部件短缺,受损设施恢复需数月时间。 而乌军采取“多点开花”战术,同步袭击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卡夫卡兹港、克麦罗沃州油田,迫使俄军将原本部署前线的“铠甲”防空系统回调本土。 当乌军聚焦能源设施时,俄军以“斩首式打击”回应。 11月初,乌克兰第35独立海军陆战旅在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集结,准备开展联合演习。 士兵们正在举行颁奖仪式,一辆载满兵员的大巴在加油站补给油料,两枚“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接连命中现场。 打击的致命性 俄军融合商业遥感数据、无人机实时影像与AI算法,构建“短时情报链”。 即使乌军临时更改行军路线,也可能因一张社交媒体照片或未加密通话暴露位置。 第35旅是乌军少数具备两栖作战能力的精锐部队,曾在2022年赫尔松战役中获“黑海之刃”称号,因而成为俄军重点监控对象。 此次袭击意图明确:在部队未抵前线前瓦解其动员能力,迫使乌军将更多兵力用于保卫后方而非增援战线。 战术转向 在顿涅茨克州战略枢纽波克罗夫斯克,俄军采用“小股渗透+无人机突袭”模式,先以FAB-500航空炸弹大面积轰炸,再派10至15人小队炸开建筑墙壁,将152毫米榴弹炮推进至巷战前沿。 乌军士兵匿名透露,部分阵地伤亡率高达70%,灰色地带的控制权每小时都在易主。 波克罗夫斯克(俄称红军城)的战役惨烈程度堪称战争之最。 这座6万人口的小城横跨铁路干线与四条高速公路,是乌军在顿涅茨克战场的后勤生命线。 其西距乌军最大后勤基地克拉马托尔斯克仅50公里,一旦失守,乌军东部防线面临被切割风险。 后勤通道 截至11月3日,俄军在此集结2.7万名士兵、100辆坦克及160门火炮,乌军则投入特种作战部队与安全局联合作战小组。 市区西部和南部形成广阔灰色地带,俄军靠炮火覆盖控制区域却不驻兵,乌军也难以长期固守。 肉类加工厂、居民区逐屋争夺,低空盘旋的无人机每日出动超千架次。 俄国防部宣称已控制该市70%区域,正清剿铁路线以南居民区;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否认被包围,称后勤通道仍未被切断。 战场外的博弈 11月2日,特朗普公开表示未考虑向乌提供“战斧”导弹,尽管五角大楼评估称此举不影响美国库存。 这是特朗普年内第二次拒绝泽连斯基的武器请求,3月他曾全面暂停对乌军事援助,导致乌军弹药供应陷入困境。 普京则通过能源外交反击。 11月2日,以俄罗斯和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八国宣布12月起每日增产13.7万桶石油。 此举虽在2026年初暂停逐月增产,已引发市场对油价下跌的担忧,美国通胀压力或得缓解,俄方能以增产收入弥补制裁损失。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