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12日夜里,朱棣率军包围了南京,建文帝的近臣解缙、胡广、王艮等,在

趣史小研究 2025-11-05 23:58:43

1402年6月12日夜里,朱棣率军包围了南京,建文帝的近臣解缙、胡广、王艮等,在翰林院的宿舍里商讨起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 1402年6月12日夜里,南京城外,朱棣的燕军黑压压一片,把都城围得水泄不通。城里头,建文帝朱允炆估计已经六神无主了。而在翰林院的宿舍里,几个建文帝最信任的“笔杆子”,也是江西老乡,正凑一块儿开“小会”,商量未来。 这几个人,就是解缙、胡广、王艮。 这哥仨,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聪明人。尤其是胡广,他是建文二年的状元,也是建文朝唯一的状元郎。建文帝特器重他,还亲自赐名“胡靖”。解缙呢,更是公认的“大明第一才子”。 按理说,建文帝对你们这么好,现在老板有难,你们该怎么办? 这哥仨估计是心里没底,又跑去找了另一位老乡兼同事,吴溥。在吴溥家里,气氛就很有意思了。 据史料笔记里说,解缙和胡广表现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唾沫星子横飞,核心意思就一个:头可断,血可流,咱是读书人,必须忠君爱国,跟朱棣拼了! 唯独王艮,一句话不说,坐在那里默默流泪。 等这群人走了,吴溥的儿子吴与弼特别激动,跟他爹说:“爸,解叔和胡叔真是好样的,视死如归啊!” 老江湖吴溥当时就苦笑一声,说了句特经典的话:“儿啊,你太年轻了。依我看,只有你王叔才是那个真正会以死尽忠的人。” 他儿子正纳闷呢,没多会儿,就听到隔壁院子里传来胡广的声音。胡广在干嘛呢?他在大声吩咐家里人:“现在外面乱得很,赶紧把家里的猪关好了!” 吴溥回头对他儿子说:“你看看,你胡叔连一头猪都舍不得,怎么会舍得命嘛。” 这话简直是入木三分。一个在生死关头,还在惦记家里财产的人,你指望他殉国? 果不其然,到了夜半时分,王艮家里传来了哭声——王艮真的喝毒药自尽,给建文帝尽忠了。 而第二天,朱棣大军攻破金川门,解缙和胡广这两位昨晚还“慷慨激昂”的才子,立马换了副面孔,跑去“迎接新老板”了。胡广更是机灵,马上把建文帝赐的名字“胡靖”改回了“胡广”,生怕跟旧主子沾上一点关系。 要我说,朱棣这种在刀口上舔血的猛人,他对人性的认识,比那帮书生深刻多了。他一看,你们俩挺有才,还这么“识时务”,行,留下吧。 就这样,胡广和解缙,靠着迅速“变脸”,成了新朝的红人。 尤其是胡广,他的“精明”可不止这一次。 解缙虽然也投降了,但他骨子里还是有文人的臭毛病——恃才傲物,说话不过脑子。后来,他因为掺和立太子的事,得罪了朱棣,被贬到广西去了。 按理说,解缙和胡广是老乡,是一起投降的“铁哥们儿”,解缙落难了,胡广你好歹说句公道话,或者保持沉默也行啊。 结果胡广不,他做了一件让当时所有人都鄙视的事。 他第一时间站出来跟解缙划清界线,甚至撕毁了两家早就定下的儿女婚约。据说,他女儿是个烈女子,为了抗议,不惜割下了自己的耳朵,表示非解缙儿子不嫁。 但胡广根本不为所动。 他为什么这么狠?因为他看透了,解缙这次是彻底得罪了朱棣,神仙也救不了。他必须赶紧切割,免得引火烧身。 这步棋,他又走对了。解缙后来果然死在了诏狱里,而胡广呢,顺理成章地接替了解缙的位子,成了内阁首辅,那年他还不到四十岁。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胡广这人,简直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半点节操? 别急,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的复杂性。 胡广虽然人品被戳脊梁骨,但他当上首辅之后,干得还真不错。他辅佐朱棣,办事干练谨慎,是“永乐盛世”的重要功臣之一。 而且,他还干了一件积大阴德的好事。 朱棣“靖难”成功后,对建文帝的旧臣搞得是非常残酷,各种追杀,连坐家眷。胡广作为建文帝的“唯一状元”,他最清楚这帮旧同事的下场。 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兔死狐悲,他冒着风险向朱棣进言,恳请停止在民间追查关杀建文帝旧臣及家眷。 朱棣居然听了他的话。这一句话,不知道救了多少无辜的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贪生怕死、背主求荣的人,未必没有良心;一个以死尽忠的烈士,也未必能为百姓做多少实事。 胡广这个“叛徒”,在关键时刻,反而用他的“高位”保护了更多人。你说,历史该怎么评价他?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胡广一辈子精于算计,生怕自己出事,结果呢,他只活了四十九岁就病死了。 回看1402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翰林院里的那场“小会”,其实就是一个人性的十字路口。王艮选择了忠义,名垂青史,但立刻就死了。解缙和胡广选择了“识时务”,背负骂名,却在新王朝里风生水起。 在权力的漩涡中心,所谓的气节、忠诚、良知,往往就是一念之间。只是胡广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精明、最复杂,也最矛盾的那一面。

0 阅读:3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