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庭,世界著名治沙专家,植物学家,1933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曾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8项。 1957年7月,刘铭庭从兰州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红柳研究生涯。 1959年,刘铭庭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他和考察队前往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里,他惊讶的发现,流动沙丘上竟长着一种红柳。 那是一种枝条比较细,但是很硬,含水量也很少,很干的无叶柽柳。刘铭庭意识到这可能是科学家们一直以来苦苦寻找的优良固沙植物,他立即对这种红柳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0年,刘铭庭将这种奇怪的红柳命名为“沙生柽柳”,后来学术界又正式将这种红柳更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业内人士也以刘铭庭的姓氏为其冠名,称这种红柳为“刘氏柽柳”。 从1960年到1985年,刘铭庭潜心研究红柳的育苗并将红柳的育种、产苗由每亩5万株的产量提高到50万株,其中适于造林防沙的合格苗每亩有35万株,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986年,新疆一位领导到吐鲁番沙漠站视察,在吐鲁番沙漠研究站的植物园,这位领导对园内茁壮生长的红柳很感兴趣,他问刘铭庭:“我们区的财政拿出20万元,你用3年的时间在南疆地区进行恢复10万株红柳的防风固沙保护工程,是否能办到?” “保证一定完成任务!”刘铭庭坚定的向领导说道。后来刘铭庭与南疆地区的伽师、策勒、皮山、于田等县的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一起,在南疆地区种植了100万亩的红柳,向新疆各族人民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1995年,刘铭庭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也是在这一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派出的专家组深为刘铭庭的业绩所感动,尊称刘铭庭为“刘红柳”。 三十余载的心血与汗水,春华秋实,1996年,新疆总计恢复红柳林100万亩以上,原先很多无法耕种的地方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 1996年,塔里木石油工作群体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辟建了一条沙漠公路,得知这一消息的刘铭庭,他向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自荐,要承担塔里木沙漠公路的防沙绿化工程,决心与肆虐的沙漠斗上一斗! 在对研究红柳的过程中,刘铭庭在红柳的根部寄生着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名为大芸,它的茎不分枝,叶宽卵形或呈三角状卵形,两面无毛,它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具有活血、壮阳等功效,每公斤可以卖到价值30多元。 1998年,刘铭庭决定利用红柳大芸帮助南疆地区的各族农民脱贫致富,他带上退休在家、腿脚不太方便的妻子储慧芳,还有50多万现金,在于田县办起了全国最大的大芸种植场,“红柳庄园”,两位老人每天早上7时点起床,做饭、除草、浇水,晚上10点才会收工。 就这样,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两位老人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终于在于田县发展了5万亩的红柳大芸,帮助20万于田县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2019年5月,刘铭庭荣登“中国好人榜”、同年9月,刘铭庭被授予了“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在刘铭庭投身治沙事业以来,他始终以“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践行职责,在投身治沙事业期间,刘铭庭曾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老有所为楷模”等荣誉称号。2025年10月31日11时23分,刘铭庭先生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9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