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曾毫不避讳的指出:不是别人要卡我们脖子,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就连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曾震撼发声: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 这些从教育一线和科研顶端走出来的声音,戳中了无数家长的痛点,也让我们不得不直面当下教育里最真实的困境。 长沙教育局曾做过一次针对9.6万中学生的测评,结果挺让人意外。 数据显示那些每天刷题超过3小时的孩子,成绩提升幅度反而不如刷题1-2小时的群体,更关键的是他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6.2小时,远低于教育部要求的初中生9小时标准。 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邻居家的孩子从初二开始就没在凌晨前睡过觉,课桌上堆着的习题集比课本还高,可上次家长会老师说他课堂上总走神,问问题时也没什么思路。 校外培训机构曾经红火得很,但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调研后发现,很多孩子花了几万块补课费,成绩没见涨多少,反而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同济大学的吴於人教授,也就是全网熟知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她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 十几年前她牵头搞青少年物理实践工作站,一开始只收到3份申请表,四个月才接待600多个学生,有的家长一听“不和考试挂钩”转身就走,还有学生问能不能只写论文不做实验。 她后来在短视频里说,有偏远地区的科学老师给她打电话,说孩子们本来特别期待科学课,可因为要统考,最后全变成了背知识点,根本没时间做实验。 这就是现在的尴尬,本应培养探索精神的课堂,硬生生被改造成了刷题场,就像吴姥姥说的,老师讲得太细太全,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 更让人无奈的是家长的心态,报个航模班要问能不能考级,学个编程先关心对升学有没有用,把兴趣和功利绑在一起,孩子的好奇心自然慢慢就没了。 其实问题的根子不难找,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里就明确说了,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因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现在很多学校还是靠升学率排名,老师的考核要看学生分数,家长自然逼着孩子刷题,形成了恶性循环。 吴姥姥能有1400万粉丝,抖音上每年有数百亿次知识问题搜索,说明大家其实特别需要真正的知识传播,渴望那种能激发兴趣的教育。 我们总说要培养创新人才,可创新的起点是好奇心,是对“为什么”的追问,天天刷题刷掉了这些,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家长们不妨想想,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是不是总追着问“天为什么是蓝的”,现在还问吗? 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用“别瞎问,先把题做完”把孩子的好奇心堵了回去。教育不该是流水线,不是把所有孩子都打磨成只会做题的机器。 分数能决定一时的排名,却决定不了一辈子的成长,那些藏在好奇心背后的探索欲、思考力,才是支撑人走得更远的力量。 就像吴姥姥坚持的那样,面对孩子的提问,别直接给答案,陪着他们一步步找到答案,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好奇心是天赋的火种,刷题不该是浇灭它的冷水,保护好这份好奇,才是保护未来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