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防长高官抛出重磅判断:大陆攻台或提前,台湾正面临真正的“窗口期”危机!  

地缘历史 2025-11-06 15:23:03

美国前防长高官抛出重磅判断:大陆攻台或提前,台湾正面临真正的“窗口期”危机!   前国防部印太事务助理部长瑞特纳明确表示,解放军攻台不一定等到2027年,只要评估能快速、突然、低成本完成统一,大陆可能随时出手。   瑞特纳并非泛泛之辈,曾是拜登政府亚太安全政策的操盘手,是少数真正接触过“核心方案”的系统内部人士。   他的警告释放了一个信号:台海局势远比想象中紧张,时间表或许根本是个“假议题”。   瑞特纳强调,大陆不追求“闪电战”,而是阶段性推进:先封锁、再打击、再登陆、最后控制城市与稳定战后局势。   这种多阶段作战方式,并非好莱坞式的“惊天一击”,而是更符合现实条件的系统性行动。   换句话说,大陆并不急于一时,但也不等到某个“关键节点”才动手,而是等评估结果一旦成熟,就立即启动。   这种判断背后,是解放军过去几年的持续调整。   2025年“九三阅兵”上展示的一系列区域拒止武器,早已不是象征意义的展示,而是对美日干预能力的直接警告。   尤其高超音速导弹、隐形无人机、远程反舰系统,这些都是为“阻援打点”量身打造的系统武器。   美国知道这一切,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但却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   一边持续对台军售,一边却频频表态“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   特朗普政府刚刚在11月初否认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表面是节制,实则暴露了美国在全球战略上的力不从心。   华盛顿的政策,正在陷入一种战略空转:既想维持印太同盟,又不敢真正承诺协防台湾。   这种“模糊战略”的延续,让台湾处于美国“说保护但不动手”的灰色地带。   而大陆正是要利用这一点,判断何时能“速战速决”地解决台湾问题,而不引发美军实质介入。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的政治极化,正在加快“窗口期”的形成。   截至11月5日,美国政府停摆已达36天,创下历史纪录。   两党围绕预算、边境、援助等问题互不相让,外部政策被严重牵制。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还能在多大程度上集中资源应对台海冲突?答案越来越不乐观。   与此同时,大陆也在悄然加码其“软硬两手”策略。   2025年进博会开幕,中国不仅邀请哥伦比亚为主宾国,更扩大了台湾展区15%,释放出“融合优先”的明确信号。   而在军事层面,东海方向的实弹演习已经从“例行公事”变成常态化威慑,歼-20与航母编队的联合演练,明显是在模拟封锁线路和登陆路径。   这一切,正在逼近一个临界点。台湾岛内的政治氛围也愈发紧张。   赖清德政府在两岸政策上持续左冲右突,既不愿明确表态接受“九二共识”,又不敢彻底与美国撕破脸,结果就是陷入两边不讨好的局面。   台湾学者赵春山已经公开警告,如果赖清德不在两年内调整政策,北京可能会在2028年前做出决定,甚至取消下一次选举。   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更直接,称“游戏已经结束”,统一进入三到五年的倒计时。   这些声音看似激进,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现实下,正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冷静的判断,而非情绪化的表达。   台湾内部的社会氛围也不乐观。   绿营炒作“台籍志愿军助乌”一事,被揭露不过十人参与,且多数为短期志愿者,根本无法掩盖台军内部的士气低落与兵源焦虑。   如果真进入城市战阶段,台湾社会是否真准备好了?恐怕连现任当局自己都说不出答案。   在国际层面,西方媒体热衷于将“乌克兰经验”套用在台海问题上,但大陆对这种类比极为反感。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干涉,已成为北京对外宣传的底线句式。   而乌克兰问题的“拖久战术”,在台海根本难以复制。岛屿环境、战略纵深、地理限制,决定了台湾问题难以持久化处理。   更令华盛顿头痛的是,欧洲正在试图摆脱对美依赖,寻求战略自主。   瑞典2026年将解禁铀矿开采,被视为欧盟“能源独立”的试探动作。   一旦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出现裂痕,美国在印太的战略压力将进一步上升。   而美国智库内部,也不乏理性声音。兰德公司呼吁美方明确“三不”原则,以避免误判。   哈佛教授艾利森更是强调应当规避“修昔底德陷阱”。这些声音,在当前政治极化的美国,虽理性,却难有实质影响。   大陆方面,策略已非常明确:优先和平统一,但武统准备已经完成。   只要台湾与美国的政策继续“模糊”,大陆就有空间进行灵活判断。   一旦发现“低成本统一”的机会窗口,或许根本不会等到2027年。   这才是瑞特纳真正要提醒的:台海问题,不是等某个固定时间,而是看什么时候最适合动手。   一旦评估结果倾向“可打、能赢、代价可控”,那就是行动的起点。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