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佐兰·马姆达尼能赢备受美国人民瞩目的纽约市市长选举? ​据说有26位美国亿

赵财苗 2025-11-06 16:22:40

为什么佐兰·马姆达尼能赢备受美国人民瞩目的纽约市市长选举? ​据说有26位美国亿万富翁出资2200万美元反对他,特朗普领导的共和党政府更是强力反对他。 ​但他是印度裔,出生于乌干达,还是穆斯林,这让他赢得印度裔、非洲裔和穆斯林三大群体的支持,加上无论如何都要反特朗普的民主党支持,让他一举赢得选举。 ​相比之下,华裔人口在美国与印度裔和穆斯林群体差不多,但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看,哪次美国重要的选举有哪个候选人会在乎华裔的看法? ​没办法,这个以“精致利己、明哲保身”,“勇于内斗、怯于外敌”为特点的群体本身撕裂程度甚至比美国族群的撕裂程度还要高。 很多人把马姆达尼的胜选只归因为“身份红利”,其实漏掉了最关键的内核——他的胜利是“精准回应民生痛点”打败了“资本与政治惯性”。这位34岁的“90后”不是靠族裔标签躺赢,7岁移居纽约后,他曾帮皇后区低收入家庭对抗银行、保住住房,这段和普通民众并肩的经历,让他的政策主张里没有空洞口号,全是能落地的实在事。纽约人受够了建制派的敷衍,而马姆达尼喊出的民生承诺,恰恰戳中了年轻人、低收入群体的迫切需求。 他的身份确实是加分项,但绝非决定性因素。纽约有80万穆斯林人口,他在巴以问题上的明确立场赢得了核心群体支持;印度裔和非洲裔背景,让他天然贴近多元族裔社群,可更重要的是,他没把身份当噱头,而是用“街头互动+社交媒体动员”的方式,把不同族群的诉求整合起来——无论是少数族裔的平权渴望,还是年轻选民对改变的迫切,都被他纳入竞选主轴。出口民调显示,他不仅拿下少数族裔选票,连高学历白人选民、年轻群体都成了支持者,45岁以下选民支持率比对手高出43个百分点,这哪里是单一族群能撑起来的场面? 反观共和党这边的操作,简直是帮马姆达尼“神助攻”。特朗普为了阻止他,居然转头支持有性丑闻污点的前州长安德鲁·科莫,这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算计,反而让中间选民反感。民主党大佬们也看清了趋势,奥巴马主动致电支招,哈里斯、霍楚尔等重量级人物纷纷背书,原本分裂的进步力量拧成一股绳,硬是顶住了2200万美元的资本围剿。说到底,美国选举再讲套路,也架不住民众对“改变”的集体渴望,马姆达尼恰好站在了这股浪潮上。 而华裔在美国政坛的“失语”,真不能简单归结为“精致利己”,背后是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华裔是美国经济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族群,前10%与后10%的收入差距高达10.7倍,贫富差异直接撕裂了群体共识。更要命的是内部立场的分裂:老一辈支持平权行动,新一代移民却牵头起诉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有人倾向保守派,有人认同民主党,族群内部连基本的诉求共识都难以形成,又怎么能凝聚成政治力量? 印度裔的团结不是天生的,他们在科技、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后,会主动为族群争取政治话语权,而华裔虽然53%拥有学士以上学位,27%是研究生,却常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遇到反亚裔仇恨犯罪时,大家会暂时抱团,但涉及教育、移民等具体政策时,就因利益分歧各奔东西。候选人看不到统一的诉求、集中的选票,自然不会把华裔的声音放在心上——美国政坛从来都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分散的力量注定被忽视。 马姆达尼的胜选给所有少数族裔提了个醒:身份只是敲门砖,能整合诉求、回应民生、凝聚力量,才是赢得尊重的关键。华裔在美国不是没有优势,高学历、高收入群体的基数不小,可如果始终无法跨越内部分歧,找不到共同的利益支点,哪怕人口数量和印度裔、穆斯林相当,也很难在政治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美国的选举游戏规则很现实,选票才是话语权的硬通货。华裔要想不再“被忽视”,或许该先放下内部争议,从教育公平、反歧视等共性诉求入手,形成合力。毕竟,没有哪个群体能靠“明哲保身”赢得尊重,只有主动发声、团结协作,才能让候选人真正在乎你的看法。你觉得华裔最该先凝聚共识的诉求是什么?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