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巴斯夫宣布,将把亚洲聚四氢呋喃(PolyTHF®)业务整合至中国漕泾

云景史实记 2025-11-06 16:23:18

11月3日,巴斯夫宣布,将把亚洲聚四氢呋喃(PolyTHF®)业务整合至中国漕泾基地,同时停止韩国蔚山化工厂的生产,并计划于 2026 年前完成关闭。 一直以来,巴斯夫在亚洲的业务都是遍及中国、韩国,还有新加坡,但为什么现在他们要把韩国的工厂给关闭掉呢? 咱先弄明白聚四氢呋喃是啥,说白了这东西叫 PTMEG,做氨纶的关键原料,就是咱穿的弹性牛仔裤、运动服里那些有弹力的纤维,全靠它撑着劲儿,而且它还能做汽车、电子设备里的高端材料,用处大着呢。 巴斯夫放着韩国工厂不开,非要往中国挪,最核心的就是韩国那边成本太高,实在不赚钱了。 化工生产就是个 “吞能源的老虎”,韩国自己没多少石油天然气,全靠进口,这几年国际能源价格忽上忽下,蔚山工厂的能源成本就像坐过山车,根本稳不住。 更别说韩国的劳动力成本这些年一直在涨,工厂运营的各项开支都在往上走。有数据摆在那儿,蔚山工厂 2024 年第二季度就亏了 45 亿韩元,把上年同期那点微薄利润全给抹了,继续开着就是往里头扔钱。 反观中国漕泾基地,2002 年就建起来了,现在都有 16 家生产工厂,是巴斯夫和中石化合资的,能共享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原材料、物流这些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了。 而且漕泾基地早就有聚四氢呋喃生产线,扩大产能比在韩国建新厂或者改造老厂划算多了,这账谁都会算。 再看市场在哪儿,聚四氢呋喃 90% 都用来做氨纶,而中国现在是全球氨纶产能的 “大哥大”。 2024 年 7 月的时候,中国氨纶产能就有 134.5 万吨,占全球的 77.32%,预计 2025 年还得超过 150 万吨,这么大的需求摆在这儿,巴斯夫把工厂放中国,等于直接站在买家门口做生意。 你想啊,要是还在韩国生产,造出来的货得运到中国,不光要花运费,还得等时间,客户要补货都赶不及。现在挪到漕泾,上午下单下午说不定就能安排发货,响应速度快多了。 而且中国不只是氨纶需求大,汽车、电子这些用高端材料的行业也在爆发,像新能源汽车里的 TPU 材料、医疗设备里的弹性部件,都得用聚四氢呋喃,巴斯夫守在这儿,才能抓住这些新机会。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这是韩国比不了的。聚四氢呋喃的原料是 BDO,中国现在 BDO 产能充足,漕泾基地周围早就聚集了从原料生产到终端加工的企业,形成了闭环。 比如生产 BDO 的工厂就在附近,拉过来就能用,不用像韩国那样到处找供应商,还得担心断货。 巴斯夫漕泾基地本身就是一体化生产基地,能共享研发、物流、管理资源,甚至还能和旁边的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比如他们刚投产的再生聚酰胺装置,就能处理含氨纶的废旧纺织品,这种产业链协同的优势,韩国蔚山工厂想都别想。 韩国石化业这两年本来就不好过,乐天、SK 这些巨头都在亏损,蔚山当地的供应链配套越来越差,之前巴斯夫已经关过蔚山的 BDO 装置,这次彻底关掉聚四氢呋喃工厂,其实是早有预谋的事儿。 巴斯夫这么干也不是独一份,现在好多跨国化工企业都在往中国挪。日本三井化学关了千叶的工厂,把重心放中国;埃克森美孚在惠州的大项目 2025 年也投产了;西班牙 CEPSA 早就在上海建了工厂。 这些企业都不傻,谁都想往成本低、市场大、供应链全的地方去。欧洲那边更惨,巴斯夫德国的工厂一会儿爆炸一会儿故障,能源成本高得离谱,产能利用率都跌到历史低点了,根本没法跟中国比。 其实巴斯夫对中国早就上心了,到 2024 年底在华投资都超过 130 亿欧元了,上海创新园是他们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在华业务 “本地制造、本地服务” 的比例超过 75%。 这次把韩国产能挪过来,是要把漕泾打造成和德国路德维希港、美国盖斯马并列的三大基地之一,全球产能维持 25 万吨不变,但效率能提一大截。 这根本不是什么 “冒险集中产能”,而是算清楚了 —— 低效率才是最大的风险。韩国工厂又亏又没配套,留着就是拖累,不如全押在中国这个 “效率高地” 上。 说到底,巴斯夫关韩国厂迁中国,就是跟着市场规律走。成本、需求、产业链,这三样中国都占齐了,韩国一样都不占,换谁都会这么选。 这事儿也说明,全球制造业的重心真是往中国挪了,不是喊口号,是企业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现实。那些说 “去中国化” 的话,在成本和市场面前,根本站不住脚。巴斯夫这步棋,走得实在太精明了。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