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媒体:“大国应理性,安世2024年147亿营收中,东莞工厂贡献118亿,但反制措施对荷兰太过强硬。” 安世半导体,英文叫Nexperia,起家于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2019年被中国翼微电子集团花了19亿欧元全资收购。那时候,翼微是大陆企业,收购后安世迅速扩张,尤其是东莞工厂。东莞这地方,本来就是电子制造重镇,安世把封测产能大头挪过去,2024年直接占了全球70%的封测量。结果呢,公司整体营收从2019年的81亿元蹿到147亿元,净利润22.97亿元,功率分立器件全球第三,车规级PowerMOSFET市占率第二。这成绩单亮堂堂的,全靠中国市场拉动。东莞工厂不光产量大,还出货1100亿颗芯片,占成熟芯片市场20%,小信号二极管全球第一。荷兰那边,本来图个清闲,现在倒好,赖上这棵大树了。 可问题出在哪儿?荷兰政府觉得安世被中资控股,有国家安全隐患。2025年10月,荷兰以治理问题为由,直接干预,夺取控制权。这步棋下得急,背景是欧盟和美国联手管制高科技出口,尤其是ASML的光刻机。ASML这家荷兰巨头,2024年中国市场占它全球营收41%,DUV产品线全靠中国订单拉动。可荷兰政府听华盛顿的,限制ASML对华出口,搞得ASML自己都叫苦。中国这边自然不干,商务部10月4日就对安世中国子公司下手,禁止东莞工厂出口芯片及子装配。安世荷兰总部反应更快,10月26日起停止向东莞供应晶圆,东莞厂直接减产。安世中国11月2日发公告,说荷兰欠东莞厂10亿元货款,还让员工别听总部指挥。这下子,双方彻底撕破脸。 荷兰原以为中国会慢慢谈,拖到海牙国际法庭那儿磨。可北京没那闲工夫,直接卡脖子。出口管制一落地,安世全球供应链就断了腿。欧洲汽车业首当其冲,德国车企减产,芯片短缺直接影响生产线。安世中国这边,营收近半来自东莞,2024年车规级芯片出货占全球15%,荷兰总部没了这些,等于空壳子。荷兰媒体《财经日报》算了笔账,147亿元里118亿元是东莞的,剥离后公司剩个框架,运营成本翻三倍。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更别提ASML了,它本就依赖中国四成收入,现在出口管制一紧,订单飞了,股价直线下滑。荷兰经济部启动应急,跨部门小组天天开会,重绘供应链,可备用供应商哪那么好找?巴西那边安世有工厂,但产能远赶不上东莞。 这波操作,暴露了地缘政治在芯片链里的真面目。全球半导体分工明明白白,美国卡高端,荷兰管光刻,中国控组装测试。安世这案子,就是典型。荷兰想保本土利益,忽略了中资收购后公司翻身的事实。收购前,安世日子紧巴巴,收购后产能爆棚,利润暴增。荷兰现在夺权,等于抢自家孩子饭碗。欧洲车企急眼了,供应链断裂,停产风险高企。德国大众、宝马这些巨头,芯片依赖安世20%,现在得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找替代。中国这边,安世中国转向内需,东莞厂调整订单,员工持股计划照旧,2025年净利润目标增长20%。 荷兰媒体点出的“反制太强硬”,有几分道理,但也得看上下文。大国博弈,本就你来我往。荷兰先动手,限制ASML出口,影响中国半导体进步。中国反击针对安世,精准打击荷兰痛点。商务部声明清楚:谁破坏供应链,谁负责。这话接地气,不带虚的。全球看热闹,美国那边乐见其成,欧盟内部也裂痕大。法国德国抱怨荷兰自私,芯片短缺波及整条欧洲汽车链。安世管理层表态,有信心打通国内供应链,2027年净利润目标110%增长。这不是吹牛,东莞生态链齐全,代理商三家上市公司都回应,说影响有限,继续供货。 说到底,这场闹剧暴露了西方管制政策的短视。安世从收购到巅峰,全靠中荷合作。现在撕裂,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荷兰媒体这标题,点明本质:理性点,别硬碰硬。全球供应链,本该互利共赢,现在倒好,成了地缘棋子。未来,谁知道呢?但中国半导体自立步伐稳,荷兰得好好想想,下步棋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