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高铁选择日本人建造,结果建成后,泰国直接欲哭无泪。一辆贴着“测试中”的日本高铁,顶着“时速300公里”的名头,竟被摩托车轻松超越。 泰国多年前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南北核心城市的高铁,初衷是打通交通瓶颈,让沿线旅游、贸易更便捷,本来是件惠及民生的好事,没成想在选择合作方时走了岔路,把项目交给了日本。 当年这场高铁竞标,中日两国是主要竞争者,中国带着成熟的海外基建经验和贴合泰国实际的方案参与角逐。 而日本则搬出了新干线的金字招牌,再加上一份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报价,还有看似优惠的贷款条件,一下子抓住了泰国的注意力。 那时候日本新干线“多年零事故”的口碑在国际上很响,泰国也想借着这个机会用上“顶级技术”,再加上当时双方的经济文化联系,最终还是放弃了中国方案,把项目交给了日本。 谁也没料到,这份看似“捡了便宜”的合作,后来变成了泰国的包袱。 项目一开工,各种问题就集中爆发了,日本之前对泰国的地质条件勘察得并不充分,等到施工的时候才发现,沿线多山地丘陵,还有不少断层带,光是地质加固就得多花不少钱。 热带气候也给施工添了麻烦,高温高湿的环境让设备和材料都得重新调整。 日本带来的技术方案在本土好用,到了泰国却处处水土不服,成本自然而然地一路飙升,比最初的报价翻了好几倍,泰国的财政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 签合同快十年了,工程连一半都没完成,原定的通车时间一推再推,从最初计划的几年内通车,硬生生拖到现在还没个准信。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测试环节,这条号称要达到高速标准的列车,实际跑起来的速度根本达不到承诺的水平,慢到被路边行驶的摩托车轻松超过。 这事传到网上后,不仅引发了网友的大量调侃,更让泰国民众对这个项目失去了信心。 而在试运行的时候,车厢还出现了裂缝,轨道也有沉降的迹象。 面对这些隐患,日本方面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是简单归咎于泰国地质特殊,这种敷衍的态度让泰国上下都很不满。 让人无奈的是,日本在合作中态度强硬,只愿意提供技术和贷款,却不愿意分担项目风险,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泰国,说泰国征地慢、配合不到位。 泰国想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调整线路和车站数量,降低成本,却被日本以“违背设计初衷”为由拒绝,让项目彻底陷入了“想建建不起、想改改不了”的僵局。 反观同一时期推进的中泰铁路,情况则完全不同。 中国承建的这条线路,同样面临泰国复杂的地质和环保要求,但中国团队没有硬套自己的经验,而是沉下心来研究当地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方案。 途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时,没有强行穿越,而是采用高架桥梁加隧道绕行的方式,既保护了文物,又不影响工程进度。 在合作模式上,中国也充分考虑到泰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灵活的方案,甚至允许泰国用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抵扣部分工程款,既缓解了泰国的外汇压力,又打通了农产品的出口通道。 虽然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遇到过征地协调、政策变动等问题,但整体进度一直按计划稳步推进,成本也控制得很稳定,没有出现大幅超支的情况,让泰国实实在在看到了中国基建的靠谱。 很多国家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容易被品牌光环和短期利益迷惑,觉得名气大、价格低就是好选择,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适配性。 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但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和需求,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中国基建之所以能在海外站稳脚跟,不是因为技术有多完美,而是因为始终坚持务实合作的态度,愿意深入了解合作方的实际情况,解决对方的真实难题,而不是只想着输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 泰国后来重新选择和中国深化合作,推进中泰铁路后续工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这条铁路建成后,不仅能让曼谷到边境城市的通行时间大幅缩短,还能接入中老铁路,形成跨境铁路网络,让泰国真正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