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发话了!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将是一个“经济死岛”!这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给出的答案! 刘德音口中的 “经济死岛”,被 2024 年两岸贸易数据狠狠打脸。 这一年两岸贸易总额达 2929.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9.4%。 台湾从大陆获得 1425.93 亿美元顺差,比 2023 年略降却仍具规模。 福建一地就吸引 2117 家台企新设,92 万人次台胞从这里入境。 这种依赖并非近年才形成,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埋下伏笔。 台湾制鞋、纺织等传统产业因岛内成本高企,开始西进大陆。 清禄鞋业 1990 年进驻福州,如今已建起 3 家工厂雇佣 1.5 万工人。 这家阿迪达斯代工厂年产能千万双,大陆厂获利远超台湾母厂。 半导体的深度绑定更是贯穿近二十年,成台湾经济核心支柱。 台积电南京工厂专攻 16 纳米芯片,长期供应华为、小米等企业。 2025 年三季度台积电营收近万亿新台币,大陆订单占比显著。 其美国亚利桑那工厂尚在爬坡,短期仍难替代大陆市场份额。 传统产业的依赖同样在延续,成为民生经济的重要支撑。 台湾石化企业在长三角设厂,原材料进口与成品销售均靠大陆。 纺织业近六成面料销往大陆,晋江鞋材市场随处可见台企身影。 这些产业直接关联岛内数十万家庭的收入来源,无法割裂。 数据波动早已证明两岸经济的共生关系,并非危言耸听。 刘德音不可能不清楚,断供大陆对台积电的伤害不亚于对大陆的影响。 台湾经济的依赖远不止半导体一个领域。 回溯 2019 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占比还维持在 35% 左右。 到 2021 年,这一比例突破 38%,电子零部件出口量同比增长 12%。 2023 年更是攀升至近 40%,单是半导体设备出口就超千亿元新台币。 五年间持续上升的数字,印证着两岸经济绑定的不断加深。 在传统产业领域,合作的印记同样清晰。 台湾石化企业台塑,早在 2015 年就与大陆企业合作建设石化园区。 2022 年,该园区年产值突破 200 亿元人民币,为台塑贡献 15% 的营收。 若失去大陆市场,这类传统产业将面临产能闲置的困境。 机械制造行业的依赖同样明显。 台湾机床企业友嘉,2023 年在大陆的销售额占比达 45%。 其苏州工厂生产的机床,广泛用于大陆汽车、电子制造业。 纺织业作为台湾老牌产业,也深度融入大陆供应链。 台湾纺织巨头远东新世纪,在大陆设有 12 家生产基地。 2023 年,其大陆业务营收超 600 亿元新台币,占总营收的 30%。 大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台湾纺织业提供了稳定的需求保障。 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渠道,这些年不断拓宽。 2023 年,台湾菠萝对大陆出口量达 1.2 万吨,同比增长 25%。 高雄果农陈先生说:“大陆订单让我们不用愁销路,收入也稳了。” 台湾的渔业同样受益于大陆市场。 2022 年,台湾石斑鱼对大陆出口额超 3 亿元人民币。 屏东县的渔户们,大多与大陆采购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要是没了大陆订单,鱼价得跌一半。” 渔户林女士的话很实在。 在人才流动层面,两岸的互动也愈发频繁。 2023 年,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专业技术人才超 20 万人。 其中,半导体、电子、金融领域的人才占比超 60%。 这些人才在大陆获得发展机会,也为两岸产业合作搭建桥梁。 从时间线看,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度在持续拓展。 2018 年,两岸贸易额突破 2000 亿美元大关。 2021 年,这一数字升至 270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长期增长的趋势,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如今,台湾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大陆市场的重要性。 2024 年第一季度,已有 15 家台湾企业宣布在大陆增设研发中心。 他们看中的,不仅是庞大的市场,还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 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远比空洞的言论更有说服力。 两岸经济的依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如今,两岸经济融合的趋势不可逆转。 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扎根大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机遇。 大陆为台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台湾的技术、管理经验,也为大陆产业升级提供助力。 这种互补共赢的关系,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未来,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岸合作的空间将更大。 无论是高端制造、科技创新,还是农业、服务业,都有合作潜力。 顺应市场规律,深化经济融合,才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径。 任何试图割裂这种联系的想法,都与经济现实相违背,也不符合民众福祉。 信源:岛内舆论呼吁两岸携手发展 国台办:与大陆相向而行才是正道 2025-10-22 13:52·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