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基辅战役结束后,66万苏军被俘,负责收拢俘虏的意大利将军几乎惊掉下巴,因为漫山遍野都是人,比蚂蚁都多,基辅战役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德军在9月14日于洛赫维察完成南北夹击,西南方面军约70万人被困在包围圈内,退路彻底切断。次日,德军各装甲集群开始推进清剿,步兵和坦克协同行动,将苏军单位逼向指定区域。苏军高层9月17日下达撤退指令,但桥梁已被炸毁,大部分士兵只能就地投降。德军情报部门估计,包围圈内弹药和食物只够维持几天,迫使大批部队放下武器。 收拢行动从外围农田和树林边缘启动,德军哨兵用信号和警戒线引导投降者集中。意大利军官作为联络人员,被派去协助监督部分区域的分拣工作,这些军官来自附属于德第11集团军的意大利部队,任务包括初步计数和分类。德军后勤队运来基本食物,但数量有限,只能按比例分配,导致许多人长时间饥饿。铁路和公路被优先用于运兵,俘虏多通过步行方式向东转移,途中卫兵维持秩序,防止混乱发生。 9月18日,集中点扩展到基辅东北多个开阔地,总人数迅速超过50万。德军工兵搭建临时界限,用壕沟和铁丝区分区域,士兵们被要求分组等待。情报官审问潜在军官和政治人员,隔离后单独处理。意大利军官记录显示,这种规模的投降在东线前所未有,平原上的人群密度高到超出规划,后勤压力随之增大。补给车队因泥路延误,饮水从当地井中抽取,但质量问题引发健康隐患。 转移阶段于9月19日加速,德军改装货车作为运输工具,每节车厢装载固定人数,用锁链固定门窗。步行队伍沿公路东进,卫兵间隔站岗,监督行进路线。途中,体力不支者被抬走,但医护资源有限。意大利联络组参与登记,笔记本上标注军衔和单位,许多人因疲劳而配合缓慢。这过程暴露德军后勤瓶颈,燃料和车辆短缺让遣送速度放缓,营区滞留人数不断累积。 9月21日,清剿深入核心区,德军航空兵支援地面行动,锁定剩余抵抗点。约20万苏军在洛赫维察以南集结,军官下令销毁装备后投降。卫兵用摩托巡逻周边,维持界限完整。食物配给进一步压缩,每天只发少量面包,水源污染加剧腹泻传播。意大利军官的报告强调,蚁群般的景象令执行者难以适应,规模之大创下包围战纪录。 整个收拢到9月23日基本完成,德军抽调额外部队站岗,间隔缩短以防逃散。营区内,俘虏挖出简单设施作为厕所,卫生条件恶化。空投补给尝试启动,但降落偏差导致浪费。铁路线恢复部分通车,优先运送军官级人员。意大利组协助劳工分类,挑选体壮者分流到后方工厂。这阶段,德军总结显示,总俘虏达66万,过程虽高效但暴露补给链弱点。 9月24日,最后批次从基辅城外涌入,德军第6集团军负责押解。卫兵用步枪警戒,人群分成千人队缓慢移动。途中,雨水加重行军难度,但秩序基本维持。情报部门统计损失,包括阵亡和受伤,总包围战苏军减员超70万。意大利军官的观察成为档案材料,记录了平原上覆盖人影的异常密度。 基辅正式陷落于9月25日,收拢行动宣告结束。德军推进至第聂伯河东岸,但拉长补给线为冬季作战埋下隐患。俘虏遣送继续向西,部分用于强制劳动。整个过程标志着巴巴罗萨计划的阶段性高潮,却也预示东线拉锯的开始。 包围圈内,苏军指挥系统9月20日崩溃,基尔波诺斯的司令部在舒梅伊科沃外被德军炮击定位。部队试图抬他撤离,但敌方步兵逼近,他选择用手枪自尽,警卫销毁文件后散开。他的遗体被德军巡逻队确认并运走,作为战例宣传。同期,其他高层也面临类似困境,部分被俘部分阵亡。 巴格拉米扬上校指挥内务部队在基辅西南组织突围,利用夜间行动整合散兵,用缴获武器反击哨所。部队穿越地形复杂区,避开主路,历时两天冲出重围,带回情报和干部。这次成功为后方防御提供骨干力量,他继续在东线服役,积累经验。 战役导致苏军四支野战军瓦解,总损失70万,德军虽获胜但消耗巨大,坦克和飞机维修需求激增。乌克兰地区后续建立纪念设施,基辅公园内碑塔刻录参战单位,地下安置大量遗骨。巴格拉米扬战后升为元帅,参与1945年柏林战役指挥。 德军推进虽快,但补给问题在秋季显现,泥泞道路延缓卡车队。苏军高层调整策略,抽调预备队重建防线。俘虏中,部分返回家园,但多数用于德国工业支持战时经济。基尔波诺斯的自尽成为苏军内部的标志性事件,激励后续抵抗。 战后,基辅战役被视为战略教训,强调机动防御的重要性。德军情报报告承认,俘虏规模虽胜利象征,却加重占领负担。巴格拉米扬的回忆录中提及,这次突围保住关键文件,避免更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