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去办事,最怕遇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扯皮事。可你发现没有,这种扯皮不光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就连政府部门之间,也常上演着“这不是我管”的戏码。 就拿街头常见的乱象来说:小商贩占道经营引发交通拥堵,过往车辆鸣笛声此起彼伏。路人拿起电话投诉,却像是在玩一场“职责猜猜看”—— 打给交通局,对方说:“占道经营归综合执法。” 找到综合执法,回应是:“交通疏导要找交警。” 联系交警部门,解释是:“道路管辖权在公路局。” 一圈转下来,问题依然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说到底,这是长期以来部门职责交叉留下的后遗症。以某县城为例,一条不足500米的商业街,竟涉及4个部门的12项职责。理论上各司其职,实践中却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 更让人深思的是,这种职责迷宫背后,暴露的是治理理念的滞后。我们习惯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却忽略了民生问题从来都是个整体。占道经营看似是市容问题,实则牵连交通、安全、民生等多重维度。 破局之道在哪里?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片区共治”模式。比如某市试点“街长制”,将一条道路的管理权整体打包,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数据显示,实施半年后,同类问题的处置时效提升了三倍。 说到底,治理现代化不是增设多少个部门,而是打破多少堵墙。当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能够“一键直达”、快速解决,才是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毕竟,在金杯银杯之外,老百姓的口碑,永远是最真实的政绩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