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印度一直是个大市场,但各种拖款和政策变化搞得别人头疼,要钱和要命一样难,为啥选用这么强硬的方式,原因说白了就是不想再当冤大头。 这些年比亚迪和不少中国企业一样都在印度栽过跟头,签合同的时候都好好的,等发货了尾款就变成老赖账单,更让人抓狂的是政策刚说帮助你,转眼又给加道门槛,成本和风险越滚越大,别说比亚迪,国际大牌在印度也没好日子。 不过比亚迪也不是完全依靠这一手狠招,技术硬本事在那,刀片电池在高温下依然耐用,安全方面做得牢靠,这才让印度绕不开比亚迪,在印度,类似东南亚那样付款利落的生意状态简直可遇不可求,同样的企业,在印度经历各种曲折在东南亚反而能流畅周转,仅这一点,规则和信任的重要性就露出来了。 印度市场的机会确实大,但做生意不能光看份额,只要付款没保障流程老变,最后再大的蛋糕也可能成了泡影,印度客户都想拖着压价,想拿技术又不想给钱,海外企业早就心里有数,比亚迪宁愿车先搁着,也不让自己加班帮别人赚钱。 东南亚同样的新车客户,大单来了总能按时付清,泰国、印尼这些地方规则说一不二,客户更愿意照合同办事,当市场规范的时候车企只用把技术和服务做好。 这些经历让比亚迪在面对印度市场的时候变得很现实,不肯再冒不必要的风险,现在比亚迪出口到印度的车辆全都加上技术控管,钱不到车就趴着,不怕你来催,要么就全款,想要省就别指望用好东西。 大家都知道,再好的技术遇上不靠谱的买家,想要发展壮大都变得没戏,像印度这种想多要又不想全付的钱的市场,靠强硬手段自保成了生存基本功,比亚迪的这步棋让印度“想占便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更撕开了那层“市场潜力”背后的风险面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