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问:“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在

律便利小店 2025-11-07 13:59:47

在11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法新社记者问:“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在中美元首会晤时要求中方释放黎智英。外交部能否证实?有何评论?”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出:“黎智英是反中乱港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中国中央政府坚定支持香港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尽责。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干涉。” 要说为什么这事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外部力量打着“人权”“自由”的旗号,在中国事务上指手画脚了。 尤其是涉及到香港、新疆、西藏这些地方的时候,某些西方国家总喜欢站在所谓“道义高地”上,试图干预中国的司法和治理。 特朗普这次要是真的在中美元首会晤时提了黎智英的事情,那也不稀奇,毕竟他在任时就对中国问题频频发声,尤其在对抗中国的策略上,几乎样样都想插一脚。 只是这次,他要真说了,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的法律不是谁说了算,也不是谁提了谁就能放。黎智英的案件本质上和政治无关,而是一起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司法案件。 他在香港“修例风波”期间的表现大家都记得清楚,公开支持暴力、策动非法游行、接受外部资金支持,这些在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下都不可能是“无罪”的。 他的行为不仅危害香港稳定,也挑战了国家的底线。中国中央政府早就表明立场: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办案。 也就是说,黎智英的案件怎么处理,不是靠谁说几句好话就能改变的。这次毛宁的回答也很有分量,没有用复杂的外交辞令,而是直截了当地重申了一个核心原则。 香港事务是中国内政。这个表态其实不光是回应特朗普,更是回应所有试图干预中国内政的外部势力。近年来,从“涉疆法案”到涉港制裁,从炒作“人权问题”到打压中国企业。 西方一些政客总是试图用各种方式左右中国的内政决策。可现实是,中国走的是法治道路,谁违法就得承担后果,不会因为外部干预而改变司法程序。 如果非要说特朗普此举有什么背景,那也不难理解。黎智英在某些美国政客眼里,是“民主英雄”,在他们的媒体操作下,甚至被包装成“受害者”。 可这种把反中分子包装成“自由斗士”的套路,中国人已经见得太多了。中国早就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国家,尤其在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态度从来不会含糊。 其实不光是黎智英,之前还有不少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人员被西方媒体“美化”,像孟晚舟事件、华为被打压,背后操作的逻辑都如出一辙:用舆论绑架司法,用政治干预法律。 但中国这几年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不会被这些伎俩牵着鼻子走。对黎智英的处理,完全是依法进行的司法程序,不存在什么“政治迫害”一说。 更何况,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维护本地发展与国家统一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外部势力一再鼓动“港独”性质的活动,实质上是在破坏这一制度的稳定运行。 而从更大的国际局势来看,当前中美之间正在经历一个微妙时期,既有博弈,也有合作的需求。就在最近,中美元首的高层互动频繁。 旨在为两国关系“止跌企稳”创造条件。这个节骨眼上,特朗普旧事重提,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显得不是时候。 中国不会因为某一句话就动摇国家的法律尊严,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国际声援”就放弃对国家安全的坚定维护。 总的来看,这次记者会的问答虽然简短,但释放出的信号却很明确:香港的法律是香港的,国家的主权是国家的,不容触碰。 黎智英的问题,不是靠国际施压能解决的,也不是靠谁“喊话”就能翻案的。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现在更不可能退回到“人情社会”那一套。 谁触犯了法律,就必须依法处理,这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该有的样子。对于那些还想通过外部施压来影响中国司法的势力来说,这种幻想还是早点打消为好。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