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昨晚(11月6日晚)报道:“柬埔寨警方在南部边境城市巴域市展开突击行动,捣毁一处电信诈骗窝点,逮捕57名涉案外籍人士,包括一名新加坡人、32名台湾人、13名日本人、八名菲律宾人及三名越南人。” 边境小城的一次突击行动,看似是常规扫毒打诈,实则把跨国电诈集团的“多国部队”运作模式摆到了明面上,更藏着东南亚打击这类犯罪的深层逻辑。 窝点选在巴域市太会挑地方了,这地方挨着边境,地形杂,管理起来本就有难度,之前就有过好几次扫荡电诈园区的行动。 对犯罪集团来说,这里租金便宜,随便找个废弃厂房或者隐蔽民居就能搭窝点,万一有风吹草动,往周边国家一躲也方便。 更关键的是,边境地带务工人员多,很多人被“月薪过万”的幌子骗来,稀里糊涂就成了诈骗链条上的一环,这次被捕的这些人里,说不定就有不少是这么进来的。 再看被捕人员的构成,32个台湾人占了大半,这可不是巧合,这些年东南亚电诈里,台湾人员的参与度一直很高。 有的因为语言优势当起了“话术骨干”,专门对接特定地区的受害者,有的还会牵头搭建洗钱渠道,形成“境外诈骗—本地洗钱”的闭环。 之前就有案例显示,台湾地区的不法分子会和东南亚犯罪集团合作,把骗来的钱通过空壳公司、虚拟货币转到各地,查起来特别费劲。 而那13个日本人,大概率是负责对接日本受害者的,毕竟电诈团伙向来会按目标区域配备“专属人手”,这样行骗时更容易获取信任。 柬埔寨警方这次出手,其实是洪马内政府清剿专项行动的延续,从上半年开始,柬埔寨就没停过对电诈窝点的打击,大半年时间里抓了三千多人,遣返的外国人就有两千八百多。 他们不光自己查,还常和其他国家搞联合执法,之前就和中国警方一起端掉过藏在猪场、果园里的窝点,一下押解两百多人回国,核实了两千多起案子。 这种“精准摸查+联手收网”的模式,比单打独斗管用多了,毕竟电诈集团本就是跨国运作,想根治就得各国攥成拳头。 不过打击难度还是不小,这些团伙的组织架构跟金字塔似的,分工分得特别细。 技术部搭平台、话务部搞行骗、财务部管洗钱,各个环节互相独立,就算端了一个窝点,其他环节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 他们的窝点也越来越隐蔽,除了边境厂房,还会伪装成度假村、公司办公室,甚至把服务器藏在境外,查起来处处是障碍。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涉案人员是被诱骗过来的,一开始以为是找工作,来了才发现被控制,想脱身都难,这也给案件审理和人员处置添了麻烦。 从更大的视角看,这事儿也暴露了跨国电诈的新趋势,以前可能是单一国家人员作案,现在变成了“多国联军”模式,利用不同国家的人员优势和管理漏洞,把犯罪链条拉得更长。 比如用新加坡人的身份注册空壳公司,用菲律宾人的技术维护平台,用台湾人的话术诈骗,最后把钱洗白到多个国家,一套操作下来,给跨境打击设下了不少坎。 柬埔寨这次的行动虽然只是一个缩影,但意义不小,它不光敲碎了一个诈骗窝点,更提醒各国得把合作再往前推一步。 不光要共享情报、联合抓人,还得在法律衔接、证据移交、人员遣返这些事上更顺畅。 同时也得提醒大家,那些“低门槛高工资”的境外工作录用通知千万别轻信,很多时候都是电诈集团的陷阱。 现在再看巴域市这场突击行动,更像跨国反诈战里的一个小胜仗,要想真正把这类犯罪连根拔起,光靠偶尔的扫荡不够,得靠持续的高压打击,更得靠各国拧成一股绳的合作。 毕竟电诈集团跑遍全球找漏洞,反诈骗的力量也得跟上他们的脚步,才能让这些见不得光的窝点彻底无处藏身。 参考资料:京报网《柬埔寨警方捣毁金边电诈窝点逮捕8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