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从不看电视的钱学森突然对儿子开口:“支个电视行不行?会不会很贵?多少钱啊?”儿子钱永刚听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作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一生都和国家科研绑在一起。1955年他克服重重阻力回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国防和航天事业。 1960年参与组织发射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1966年促成“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卫星升空,背后都有他的卓越奉献。 几十年来,他总说电视会分散注意力,家里从没添置过这类设备。办公室和实验室的灯光,比任何娱乐都让他上心。 可岁月不饶人,晚年的他听力逐渐衰退,高频女声几乎听不清。收音机里的新闻变得模糊,报纸上的文字也难以辨认。 没法像年轻时那样跟踪科技前沿,他才想到用电视画面和字幕了解外界。 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消遣,而是想继续关注国家的进步。尤其是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航天事业,哪怕卧病在床也不愿错过。 钱学森的节俭刻在骨子里,住了49年的红砖公寓从没换过。上班用的公文包跟随近40年,芭蕉扇补了又补才舍得淘汰。 国家多次提出改善他的生活条件,都被他婉拒,说资源该用在科研上。1994年他把100万港元奖金直接捐给西部治沙,1961年拿自己的奖金给学生买计算尺。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写照。所以当他开口询问电视价格时,这份谨慎更让人动容。 钱永刚马上为父亲添置了电视机,从此屏幕成了老人的新“工作台”。他每天坚持看新闻,专注捕捉航天事业的最新进展。 偶尔也看世界游泳锦标赛,灵动的画面能刺激感官、延缓衰老。但他从不看电视剧,觉得内容脱离实际。看到电视里的外国汽车广告,他会忍不住着急,盼着中国能有自主核心技术。 2008年神舟飞船腾飞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老人眼中满是欣慰。他见证着自己播下的种子茁壮成长,与国家的脉搏保持同频。 2009年钱学森离世,生命最后时光里,电视陪他走完了牵挂的旅程。 这位科学泰斗用一生证明,伟大从不是远离平凡。而是把名利看淡,把国家放在心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朴素与坚守,比任何功勋都更让人敬佩。 你心中的钱学森是怎样的形象?哪个细节最让你触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缅怀这位可敬的科学家。 信息来源: 新华网《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最后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