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说,现在大家都对世界各国祛魅了,大家都开始明白日本资源非常匮乏,印度特别脏

晓蓝团赏 2025-11-07 18:42:21

卢克文说,现在大家都对世界各国祛魅了,大家都开始明白日本资源非常匮乏,印度特别脏,欧洲的物价特别高,美国充斥着暴力问题。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扔进原本平滑如镜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也把我心里那层薄纸一样的滤镜给戳破了。 过去我们拿到手的国外形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留学中介、进口电影,画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玻璃。 可这几年,手机镜头里拍出来的东京小巷堆满可燃垃圾,孟买街头的排水沟颜色像稀释的咖喱,巴黎地铁里有人把车厢当卧室,纽约地铁有人把车厢当战场。 这些画面不是偶然撞见的猎奇,而是被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拍下来、剪出来、发出去,于是滤镜一点点碎裂。 我刷到过一位在日本做搬运工的东北大哥,他拍的视频里没有樱花和寿司,只有仓库里码到天花板的纸箱,和纸箱上写的made in China。 他说,日本资源匮乏到连烧锅炉的木屑都要进口,冬天供暖全靠那点天然气,价高得吓人。 评论区里有人算了笔账:日本2023年液化天然气进口量7430万吨,比前一年还涨了两个百分点,折合每人每年要烧掉半吨气,全靠船从澳大利亚、卡塔尔拉过来。 这条评论被点赞顶到前排,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所谓整洁、秩序、不卷,背后是高到肉疼的能源账单。 印度那边更直白,一位在班加罗尔做软件外包的河南小伙,每天骑摩托上班,头盔一摘就开始吐槽。 他说班加罗尔IT园区像硅谷,出了园区就是露天垃圾场,雨季一来,垃圾和雨水混在一起,能淹到小腿。 他拍了段路面积水的视频,水里漂着塑料袋、泡沫盒、还有疑似祭祀剩下的花环。 视频底下有人贴出数据:印度每天产生固体垃圾15万吨,能装满6000辆卡车,其中只有三成进了正规处理厂,剩下的去哪了,看视频就懂了。 欧洲的高物价也被拆得明明白白。 一位在德国读博的广西女生,拍了段超市采购vlog,一把小葱标价1.29欧,一棵大白菜3.99欧,评论区瞬间炸了。 有人换算:按2024年6月汇率,那把葱合人民币十块出头,一棵白菜三十多块,在国内够买一麻袋。 女生说,她每月奖学金1200欧,房租就占600,剩下的钱吃饭都得算计,哪还有力气去咖啡馆晒太阳。 美国的暴力问题更不用找镜头,随手一搜就是。 一位在洛杉矶送外卖的四川老哥,头盔上绑着GoPro,每天记录送餐路线。 有天夜里他路过一个加油站,三辆车横在入口,几个人扭打成一团,枪声像鞭炮。 老哥把车一拐冲进小巷,喘着粗气说,这地方白天是星光大道,晚上就是战场。 评论区有人贴出洛杉矶警察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枪击案比去年同期又涨12%,平均每天两起。 这些视频和数据的叠加,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割开我们对远方的幻想。 割开之后,没有立刻出现仇恨或崇拜,而是一种奇怪的平静,原来大家都得在各自的坑里刨食。 我想起小时候看正大综艺,主持人站在塞纳河边说,这里是浪漫之都。 如今再看,浪漫之都的河边也有老鼠,也有流浪汉,也有喝完酒对着墙撒尿的年轻人。 滤镜碎了以后,有人失落,有人庆幸,更多人开始重新算账:我去那里,到底图什么。 一位准备把孩子送去加拿大读中学的母亲,在直播间里反复问中介,冬天零下三十度怎么过,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四十万值不值。 中介支支吾吾,只能把镜头对准校园里的枫叶。 母亲关掉直播,转头去搜多伦多华人论坛,看真实房租、看冬天铲雪、看孩子半夜急诊排队五小时。 她最后留言:不去了,四十万在国内能买套小房子,孩子还能天天喝上热汤。 这条留言被点赞两千多次,很多人说她清醒,其实她只是把滤镜摘了下来。 祛魅之后,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它只是变得更像原本的样子。 我们不再用一句自由、浪漫、先进去概括一个国家,而是具体到一张燃气账单、一条垃圾河、一次地铁逃票。 这种具体,让比较变得可能,也让选择变得艰难。 有人因此更珍惜脚下这片土地,有人攒够钱还是决定出去,只是理由从幻想变成了算账。 无论走还是留,至少我们第一次看清了对面那张脸,不再隔着一层雾。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晓蓝团赏

晓蓝团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