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究竟有多牛?有位从东北赶来的患者,拖着大行李箱,坐了好久的火车才到这儿。一迈进医院大门,眼泪就夺眶而出,他哽咽着说:“我辗转了8家医院,只有这里的医生敢拍着胸脯保证‘这病我能治’!” 这位患者叫张建国,家在吉林长春,今年58岁,退休前是机床厂的技术工人。一辈子跟机床打交道,他的腰早就落下了病根,年轻时硬扛着没当回事,直到去年冬天,突然连路都走不了——双腿麻木得像灌了铅,稍微挪动一步就钻心的疼,夜里常常疼得整夜睡不着。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腰椎管狭窄伴髓核突出,神经已经被压迫得变形,医生直摇头:“这病太复杂,风险太高,我们做不了这个手术。” 接下来的大半年,张建国成了医院的“常客”。从长春到沈阳,再到北京,他辗转了8家医院,有的说“保守治疗试试,手术成功率太低”,有的建议“转去更大的医院,我们没这个技术实力”,还有的直接劝他“做好长期卧床的准备”。每次拿着厚厚的病历本走出医院,他心里的希望就少一分。为了治病,家里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儿子想辞职陪他四处求医,被他坚决拒绝:“我不能拖累孩子,再找找,实在不行就认了。” 今年春天,老家一位同样患腰椎病的病友给了他一线希望:“我当初比你还严重,在华西医院做完手术,现在能下地干活了,你去试试,那儿的医生真有本事!”张建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揣着凑来的医药费,瞒着家人独自踏上了南下的火车。30多个小时的硬座,他全程蜷缩在座位上,双腿的疼痛让他不敢动弹,行李箱里装着几件换洗衣物,还有一沓厚厚的检查报告。 走进华西医院骨科门诊的那一刻,张建国攥着病历本的手都在发抖。接诊的是骨科主任医师周教授,70多岁的年纪,头发有些花白,却精神矍铄。周教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逐页翻看他的检查报告,又仔细询问病情,用手轻轻按压他的腰部和腿部,耐心听他讲述辗转求医的经历。“医生,我这病还能治吗?”张建国声音沙哑,眼里满是无助。 周教授放下听诊器,语气沉稳有力:“你这病确实复杂,但不是没法治。我们医院做过很多类似的手术,技术很成熟,你放心,这病我能治!”就是这句话,让张建国积攒了大半年的委屈和绝望瞬间爆发,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他没想到,跑了大半个中国,被8家医院拒绝后,在这里终于听到了这句“能治”。 住院后,张建国才真正见识到华西医院的“牛”。术前检查安排得井井有条,护士每天定时来量体温、测血压,耐心解答他的疑问;周教授带领团队反复研究他的病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还特意找他沟通:“手术会从你的腰部右侧切口,避开重要神经,术后恢复快,不用太担心。”手术当天,他被推进手术室时,心里没有一丝恐惧,只有踏实——他看到手术室里先进的医疗设备,看到医生护士们专业的操作,知道自己找对了地方。 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当他从麻醉中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腿不麻了”。术后第二天,他就能在护士的搀扶下下床走动,一周后就能自己慢慢行走。住院期间,他亲眼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有的是被其他医院判了“死刑”的疑难杂症,有的是辗转数月找不到病因的病人,在这里都得到了专业的治疗。有位来自云南的农民大哥,患了罕见的骨肿瘤,在华西医院接受了靶向治疗,现在已经基本康复;还有位10岁的小朋友,脊柱侧弯严重,在这里做完矫正手术后,终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挺直腰杆。 华西医院的“牛”,从来不是凭空而来。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华西医院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骨科、呼吸科、消化科等10多个科室进入全国前十。医院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医学专家,每年开展疑难手术上万例,多项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医生不仅技术精湛,更有医者仁心,他们不会因为病情复杂就推诿,不会因为患者来自偏远地区就敷衍,而是用专业和担当,为患者撑起一片希望。 现在的张建国已经康复出院,临走前他特意给周教授和护士们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医德高尚”。他说:“华西医院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是老百姓的救星。” 其实,华西医院的“牛”,本质上是医疗行业应有的样子——以患者为中心,用技术解除病痛,用爱心温暖人心。在当下,很多患者都面临着“看病难、看疑难病更难”的困境,而华西医院这样的顶尖医院,不仅是医疗技术的标杆,更是医者仁心的典范。他们用实力证明,真正的“牛”,是敢于挑战疑难杂症,是愿意为患者付出,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希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