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撬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材,就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傻了。龙袍,就是皇帝身上那件龙袍,

浅笑对风吟 2025-11-08 14:26:07

他们撬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材,就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傻了。龙袍,就是皇帝身上那件龙袍,几百年啊,在手电筒光下,金灿灿的,鲜亮得跟昨天刚织出来似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万历皇帝这辈子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三百多年会遇上这么一档子事。 他躺在定陵地下宫殿里好好睡着,结果1956年被人硬生生给弄了出来,最后连尸骨都没保住。 这事得从两个人说起,一个叫吴晗,一个叫郭沫若。 吴晗是专门研究明朝历史的专家,后来还当上了北京市的副市长。 郭沫若更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文学界和历史界都很有威望。 这两个人凑在一块,就琢磨着要挖明朝皇帝的陵墓。 他们说这是为了研究历史,可后来发生的事证明,这个决定实在欠考虑。 当时不是没有人劝他们。 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就急得直跺脚,他说现在技术不行,文物挖出来根本保护不了。 考古所的夏鼐也劝,说皇陵埋了几百年,地层都变了,盲目去挖太冒险。 可吴晗和郭沫若就是听不进去,铁了心要干。 他们最开始想挖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报告打上去,居然批下来了。 可是到了长陵一看,傻眼了,连墓道口在哪儿都找不着。 折腾了好几个月,最后决定先拿万历皇帝的定陵练练手。 定陵规模小点,想着应该好挖些。 1956年5月,定陵挖掘工作正式开始了。 一开始也是不顺,后来有人在陵墓外墙发现几块砖松动了,顺着这个线索挖下去,居然真找到了通往地宫的暗道。 可是墓门太重,后面还有顶门石顶着。 考古队想了个办法,用铁丝从门缝里伸进去套住顶门石,外面的人一起使劲拉,好不容易才把门推开。 地宫里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主墓室里摆着三具棺材,中间是万历皇帝的,两边是他的皇后。 四周堆满了宝贝,金光闪闪的金丝翼善冠、镶满珠宝的凤冠,还有一大堆金银玉器。 最扎眼的是那些绸缎衣服,虽然埋了几百年,颜色还是鲜亮鲜亮的。 可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问题也来了。 考古队的人没经验,直接用手去摸文物,强光灯直直地照着那些丝绸。 有人觉得绸缎潮乎乎的,就拿出来晒,结果没多久就变得硬邦邦的。 三千多件文物里,丝织品损坏最严重。 万历皇帝的龙袍刚挖出来时,上面的金线还亮闪闪的,没过多久就发黑变脆,现在只剩下几块碎片了。 更可惜的是那三具金丝楠木的棺材。 这木头特别结实耐腐,是做棺材的上好材料。 可不知怎么搞的,这些棺材后来被当成破烂扔到了山沟里。 附近的村民看见了,有的扛回家当柴烧了,有的改成了家具。好好宝贝就这么糟蹋了。 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更是遭了殃。 后来闹运动的时候,有人把这些尸骨说是“封建残余”,拖到广场上批斗,最后一把火烧成了灰。 现在定陵地宫里摆的棺材,都是后来仿制的。 定陵这事一出,别的地方也坐不住了。 有人嚷嚷着要挖秦始皇陵,看看里头有没有兵马俑;有人要挖武则天的乾陵,说里头肯定有不少字画。 郑振铎急得一晚上没睡,连夜给国务院写信,说再这么挖下去,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全完了。 周总理后来下了死命令,以后谁也不准随便挖皇帝陵。 这个规矩一直传到今天,成了考古界铁打的纪律。 吴晗后来的日子过得挺惨。 1968年被关进监狱,那时他才想起郑振铎的话,可惜已经晚了。 第二年,他和妻子相继去世,养女受了刺激,精神失常,总在街上念叨“爸爸没死”,没多久也走了。 郭沫若虽然没遭那么大罪,可定陵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 只要一提考古界的失误,总有人把他和吴晗拎出来说事。 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做学问,也有人说是为了出风头,可不管怎么说,那三千多件文物被毁的责任,他们是推不掉的。 现在去定陵参观,看到的多数是仿制品。 真正的宝贝要么藏在库房里慢慢坏掉,要么早就不知去向了。 当年挖掘时拍的照片还在,看着那些崭新的龙袍、精致的凤冠,再想想它们现在的样子,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这件事给考古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从那以后,大家都明白了,有些历史,还是让它埋在地下比较好。 要不是万不得已,绝不会主动去挖皇帝的陵墓。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0 阅读:0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