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合国吵了起来,美逼中国买单,中方拒绝接受,对美反将一军 11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原本安排的是一场关于气候与安全问题的公开会。 会议前气氛并不紧张,所有与会代表都在为年底即将召开的COP30气候大会做铺垫。 可是,美国代表内格里亚却突然偏离原定议题,话锋一转,把矛头直指中国。 他说“某常任理事国”的碳排放占全球26%,还冷嘲热讽地说这个国家是“靠污染环境发展经济”,暗指中国借环境破坏获取所谓的不正当优势。 这种“借壳发难”的套路,倒是美国一贯的老把戏。 中国代表耿爽没有立刻正面冲突,而是先礼后兵。 他承认中国当前碳排放总量确实不小,但迅速亮出一组数据,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国四成,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一半。 这不是嘴上说说,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耿爽话锋一转,指出真正该背锅的,是历史累计排放量全球第一的美国。 打个比方,美国是大排档里吃得最多、扔得最多的人,现在却站出来指责别人浪费。滑稽不滑稽? 但美方显然不打算收手。在耿爽回应后,内格里亚再次发言,这次索性撕破脸皮,直指中国。 说“气候变化被一些国家当成了政治工具”,甚至公然质疑气候危机的科学基础,称其为“史上最大骗局”。 这话一出口,现场一片哗然。耿爽也不再含蓄。 他说:“既然美方已经点名了,那我也就不客气了。”紧接着,他抛出了一组“压倒性”数据: 美国自1850年以来累计排放5090亿吨二氧化碳,是全球历史排放总量的最大来源。 美国人均累计排放量是中国的两倍。 美国两度退出《巴黎协定》,还拖欠全球环境基金1.11亿美元,占全球拖欠总额的95%以上。 更讽刺的是,美国还欠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会费——1354.7万欧元,堂堂超级大国,欠钱不还,谁来给个说法? 耿爽一连抛出四个问题,句句直击要害:“谁在行动?谁在推责?谁在合作?谁在搅局?”这番话掷地有声,现场气氛瞬间凝固。 接下来的交锋更是让人看清了这场吵架背后的权力博弈。 面对中国的数据和事实,美方代表竟选择沉默,不再反驳。外媒形容这是“当起了缩头乌龟”,讽刺意味十足。 可中方没有就此收手,反而借势继续揭露美方的“双重标准”。 比如,美国在国际海事组织的会议上,威胁其他国家,阻挠有关“航运减排框架”的通过; 在国内却继续扩大油气开采,不断放宽化石能源限制。 中国呢?不仅提前布局新能源,还拿出了实绩。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6.8亿千瓦,占全球近一半。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数据不说谎,行动最有说服力。 而且,中国并不是只顾自己,在非洲42个国家,中国援建了清洁能源项目,为300多万农户送去稳定电力。 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最好体现。 相比之下,美国的表现只能用“退缩”来形容。 就在同一天,巴西正在举行贝伦气候峰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主动提出取消绿色产品关税、深化绿色合作等三项建议,获得多国积极响应。 而美国宣布缺席即将召开的COP30气候大会,成为30年来首次缺席该大会的主要国家。 媒体用“逃避责任”来形容美国的举动,一点不过分。 其实,吵架只是表面,这场风波的实质,是中美在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上的较量。 美国希望用“主要排放体”这一新概念,掩盖自己作为“历史最大排放国”的责任,把减排义务转嫁给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说白了,美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算经济账。 它不愿意让自己企业因为减排失去竞争优势,却想让中国承担更多义务,好让自己在“绿色赛道”上占据道德高地。 但中方不吃这一套。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合作可以,甩锅不行。 中国不会为美国历史上的碳排放“买单”,也不会接受所谓“统一责任”的荒唐逻辑。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有话语权,还有行动力。 最近,中国碳市场的日成交额首次突破一亿元人民币;天津港的电动卡车,满载光伏组件,正驶向欧洲。 而美国,一边缺席气候大会,一边在国内推进传统能源开发,甚至还拖欠应缴的环境基金,简直是“气候伪君子”的典型。 国际社会也不是看不见。多国代表在会后主动向中方索要碳中和路线图,称赞中国的“务实作风”。 而美国的“缺席外交”却让不少国家开始怀疑其气候承诺的真实性。 这场联合国上的激烈交锋,表面看是一次关于碳排放的争论,实则是中美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一次角力。 美国想用话语操控规则,中国则用行动改变现实。最终谁能赢,不是看谁说得多,而是看谁做得多。 中国选择了把减排落到实处,美国却还在找借口甩锅。这一场吵架,注定是一场实力的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