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执行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想当甩手掌柜的家长,源于认知不够的家长。我们总指着孩子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很少有人问问他们,你想如何如何。 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双休,又没了,对“双休”最大的反对声,来自家长。学校稍微多放点假,家长们心里就开始不安,各种质疑飘了出来:以后都这么放吗?一放假就跟放羊一样! 质疑一多,学校扛不住,这不,开启了半月假模式...... 我是支持双休的,但我也理解有些家庭的难处:父母的工作性质,让他们没有完整的周末可休,并且有些孩子也根本管不住。于是乎,把孩子放学校交给老师管,成了这些家庭最好的选择。 可这样的选择,对于那些本就负累重重的高中生而言,真的有效吗?家长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的身影,看不到的是,一个个躬腰驼背的身影里压着的那些空心、厌学。 孩子们没对家长说出来,那是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无用,只会引来指责和教训。孩子们不肯对家长敞开心门,那是因为他早有经验,内心的真实想法,父母不会与其共情。 我们习惯了俯视孩子,对其周遭的一切指指点点,很少提醒自己,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会累,会烦,需要休憩,需要放空。 高压之下的孩子,强行放至学校,带着情绪和抱怨,真能学进去多少东西,不得而知。 更何况,学习是需要内化吸收的,学习更是件个人化很强的事情,每个人的优势弱势大有不同,这一切,都需要给他们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放学校,老师会不停地上课,赶进度,知识变成了朝里灌,而不是吸收和内化。 还有家长,把孩子放学校的目的,是为省钱。在他们观念中,学校如果不管,就得放托管培训机构,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这样的想法,还是沿袭旧高考的模式,以为单凭刷题,就能刷出高分。 只要对新高考模式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如今的新高考下,许多题目源自创新,创新需要的是对思维的拓展,说实话,很多学校的老师,达不到这个要求。 不同的老师,能给孩子带来不同维度的思维启发,这才是现如今孩子们最需要的。 如果孩子内在自驱力很强,双休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学习提升空间,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送至培训机构。遇到不懂的知识点,网上就能搜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讲解视频,既高效,又省事。 说到底,这已经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时代,高考只是进入另一个平台的门槛,高考之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如果一个孩子,需要家长和学校用高压模式才能出成绩,完全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制力,这样的孩子,哪怕进了好大学,后面的路,也很难说。 一个双休,能让孩子紧张了一周的身心稍微得到一丝喘息。看部好电影,约朋友打场球,去餐馆享受顿美食,都会给下一周的学习带来良性循环。 成年人上班久了还会抱怨,也需要休息和喘息,为何到了孩子这,就听不到他们内心的祈祷呢。 至于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主性,那不是三言两语的教育就可以扭转过来的,从小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塑造了这一切。 说到底,双休执行不下去,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来自于想当甩手掌柜的家长,来自于认知不够的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