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七点多,我正窝在书房那把扶手都磨破皮的旧转椅里,边刷手机边等外卖。屏幕的光刺得眼睛发酸,忽然看到小区业主群里有人转发退休老师老张的朋友圈截图,内容是关于老年人说话之道的十条建议。手指划拉几下,发现这条内容已经在各个老年群里传疯了。 退休后的日子,说话确实成了门学问。老张那条朋友圈里第一条就写着,家里的事别往外说。这话在理。上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李阿姨随口提了句儿子公司效益不好,第二天整个小区都在传她儿子快要失业了。其实人家只是正常业务调整,但话传着传着就变了味。 别说家里事,熟人的闲话更得小心。我们这栋楼的王大爷,上个月在棋牌室随口说了句老邻居的孙女工作找得不太顺利,没过两天,这话就变成了“王家老头说那家姑娘能力不行”。现在两家见面都绕着走。 人到了这个岁数,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当年。但说实话,那些过去的辉煌真没必要总挂在嘴边。就像我们单位原来的老处长,退休后每次聚会都要讲他当年如何带领部门创佳绩,起初大家还附和几句,后来他一来,大家都找借口提早离席。 承诺不能随便给。上周楼下陈奶奶答应帮人照看半个月的宠物狗,结果狗太闹腾,她血压升高躺了两天。现在见到狗主人都躲着走。这事给我提了个醒,做不到的事千万别逞强答应。 道德绑架的话最伤人。前天在社区医院取药,排我前面的大爷因为插队问题和人争执,后面有位阿姨开口就是“年轻人要让着老年人”。其实那位被指责的年轻人是刚下夜班的护士,累得站着都能睡着。这种时候,不了解情况就劝人大度,实在不合适。 帮不上的忙就别追着问。对门刘教授儿子找工作遇到困难,老邻居们见面就热心地问进展,问得刘教授现在晨练都改到河对岸去了。有时候不过问,反而是种体贴。 打听别人家经济状况最要不得。上周买菜碰见退休的老同事,开口就问我养老金多少,儿子每月给多少生活费。我含糊应付过去,结果第二天就听说她在外面传我“退休金高得很”。这种没边界感的行为,真的让人不舒服。 虚伪的客套话不如不说。上周老年大学课堂上,有位学员的作品明显需要改进,几个老同学却一味夸“真好”。后来老师直说问题所在,那位学员反而更感激。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谁还听不出真假话呢? 说话要看场合。昨天社区举办的健康讲座上,前排两位阿姨从头聊到尾,周围人皱眉也没用。这种场合确实需要管住嘴,不然惹人烦还不自知。 最后那条关于哭穷和炫富的提醒最实在。我们小区有位退休工程师,经常在群里说经济紧张,结果真遇到困难时没人当回事;还有位总晒子女给她买奢侈品的阿姨,后来家里遭了贼。这两种极端都容易惹麻烦。 正琢磨着这些,外卖电话来了。开门取餐时差点被门槛绊着,这才想起今天忙着整理旧物,连水都没顾上喝。拿着外卖回到书房,发现群里又有人转发新的退休生活指南。其实啊,不管什么指南,最重要的还是把握好分寸。你说是不是?到了这个年纪,谁不想图个清静自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