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洋再次出来放话了,在郑丽文表示要祭拜吴石将军之后,沈伯洋放话声称,该活动的主办单位不只是统派团体,更包括已被“中国收编”的政党台盟,等于郑丽文不只直接参加统战活动,更是参与受中国官方认可的政党合作,比韩国瑜前几年拜会中联办更加严重且危险。 一部热播台剧《沉默的荣耀》,让马场町纪念公园与吴石将军的名字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许多民众自发前往献花,追思那段尘封的历史,然而当国民党政治人物郑丽文计划于11月8日出席在此地举行的吴石秋祭追思会时,一场风暴随之而起,政治人物沈伯洋的严厉批评,将这场纪念活动瞬间推入了历史认同与政治立场的漩涡。 争议的核心首先在于吴石将军本人的身份,在支持郑丽文的一方看来,吴石是为了民族大义与祖国统一而牺牲的英雄,祭拜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是人之常情,更是中华儿女不忘先辈的传统美德。 但历史总有多重面向,吴石与同在马场町被处决的朱枫等人,也被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进步人士”,郑丽文自己也曾表示,历史不能断裂,此行是为和解与和平迈出一步,吴石因此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其历史身份也成为不同政治立场各自取用的符号。 这场争论的地点选择,更激化了矛盾,马场町是“白色恐怖”时期的刑场,承载着台湾社会无法磨灭的共同伤痛,本应是一个超越党派的记忆空间,沈伯洋的指控,却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他认为台盟是“被中国收编”的政党,因此这场追思会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统战活动”。 这种定性立即引来了反驳,支持方认为,台盟作为合法政党参与活动无可厚非,沈伯洋的指控是恶意的“政治标签化”,其动机在于恐惧两岸亲情被唤醒,害怕岛内统一的呼声因此高涨,一个承载着集体悲情的历史地点,因为组织者的身份争议,迅速演变为两岸政治对抗的最前线。 双方的言语交锋,清晰地勾勒出台湾舆论场的分裂,沈伯洋将郑丽文此行与韩国瑜2019年访问大陆并拜会中联办的行为对比,直言此事“更严重且危险”,意在敲响警钟,这种强烈的警告,在反对者耳中,却成了“台独”势力惊慌失措的胡言乱语。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场论战很快滑向了极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要求判处沈伯洋死刑,并主张派人登岛将其抓捕至大陆审判的暴力言论,从一个“危险”的政治警告,升级为“死刑”的恫吓,语言的激烈化程度,暴露了社会内部对话空间的严重萎缩和敌对情绪的不断累积。 吴石将军的争议或许终将平息,但它所揭示的,是台湾社会内部在统独议题与历史认同上一道真实而深刻的裂痕,当任何与两岸相关的议题都能轻易点燃立场冲突时,人们不禁要问,这道裂痕未来是会继续撕裂社会,还是终将有人能为其弥合迈出艰难但必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