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这两天突然炸出一个大瓜,前首相石破茂在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放话说,明治维新的发动机不是自家勤勉而是甲午战争后从清政府掠来的二亿三千万两白银,消息一出日本舆论有点懵圈,中国网友却觉得这番自爆既罕见又扎心。 拆开看,石破的逻辑并不复杂——十九世纪末日本国内粮价飞涨煤铁紧缺,政府却敢硬刚清军,原因就是他们赌赢了赔款,按照东京大学史料库的账本,那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六年财政收入,银子一入账,造船厂连夜冒烟,军国路线就此提速。 石破茂这番话,从字面上看,确实让人有种“当头一棒”的感觉,尤其是对很多日本人来说。这种坦言不讳的态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日本在历史叙述中对自身形象的美化。过去,很多人认为日本的现代化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石破茂则一语道破,原来背后的动力,甚至可以追溯到战败国对另一国的索赔。这种自曝历史真相的说法,瞬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也引发了不同的反响。 日本历史中,明治维新一直被视为国家迅速崛起的象征。每一篇历史课本里的这段描述都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武士阶层的变革者,天皇的改革雄心,百废待兴的强国梦想。然而,石破茂的话让这一切的浪漫色彩显得有些脆弱,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虚伪。如果说国家的崛起建立在战争赔款之上,那这份所谓的“自力更生”,是否真的能够背负那么高的道德标杆?毕竟,从根本上讲,战争赔款的来源是建立在对中国和清政府的掠夺之上。 石破茂的言论,其实也触动了日本与中国之间微妙的历史情感。中国网友看到这番话时,显然有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既感到意外,又略带一点释然。这种“历史自爆”的方式,直接揭示了过去日本历史书写中的盲点,也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被视为“强国”的邻国。毕竟,从甲午战争的赔款开始,直到二战后的战争赔偿,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一直是一个未曾消弭的话题。石破茂提到的“二亿三千万两白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两国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符号,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情绪。 然而,石破茂的这番自曝也并非没有意义。试图用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历史,或许可以让我们跳出民族情感的圈子,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从日本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拿到钱后,才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进程”。如果没有那笔赔款,日本是否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蜕变,恐怕就很难说清楚了。毕竟,金钱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是推动力量之一,而在19世纪末的东亚,战胜和赔偿的交易,更是充满了血腥和残酷。 但问题也在于,这种“用战争结果换取发展”的路径,到底值得日本去自豪吗?可以说,这种方式本身是充满悖论的。假如明治维新仅仅是通过一场侵略战争的结果来实现的国家崛起,那它的历史底色就注定无法摆脱“掠夺”和“强权”的阴影。作为一个曾经遭受过侵略的国家,中国自然对这种历史叙述心生不满,也有权对这种掠夺性的“进步”提出质疑。更何况,石破茂所揭示的只是一个片面的历史真相。即使有了巨额赔款,日本的军国化路线、对外扩张的雄心并没有因为这笔钱而得到遏制,反而变得更加急功近利。这种不择手段、甚至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被简单地解释为“历史的必然”呢? 从长远来看,这种历史叙述虽然充满挑战,但它也为日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契机。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强权、财富和国家崛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无法言说的代价。石破茂的发言,或许会激起日本国内对于自己历史认识的新一轮讨论,也可能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历史的胜利者是否总能将战利品换作正义,抑或这些所谓的“胜利”仅仅是无数失落与痛苦的延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石破茂内阁 石破下台 石破茂简历 石破茂遇刺 石破茂个人简历 石破茂访中 日本明治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