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

千浅挽星星 2025-11-11 18:01:08

1766年,年仅25岁的永琪病逝,乾隆悲痛欲绝,按太子的规格举办了葬礼。可奇怪的是,一个月后,乾隆竟然下令处死为永琪治病的几位太医。“你们都得为他陪葬!”乾隆愤怒的喊道。   1766年,紫禁城失去了一位最有希望的继承人,皇五子永琪在二十五岁时遽然离世,一个月后,震怒的乾隆皇帝处死了所有相关太医,声称要他们“陪葬”。   然而,深埋在故宫档案中的一份药方,上面留有犹豫的笔迹和反常的人参用量,暗示着这场死亡远非“诊治不力”那么简单。   永琪自幼接受母亲愉妃的严格教育,五岁起便每日凌晨三点苦读,长大后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其骑射功夫在众皇子中首屈一指。   他不仅武艺出众,还著有数学著作《蕉桐賸稿》,艺术造诣与善书法的十一弟永瑆齐名。   十二岁时他便曾在火场表现英勇,二十三岁那年,他在圆明园大火中将父亲乾隆从烈焰中背负而出。   此举让乾隆对其刮目相看,不久便册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荣”这个封号曾为顺治朝皇太子所用,百年未再启用,这无疑是立储的强烈信号。   灾难始于一次骑射时的意外摔伤,病情最初被太医误判为风寒,错失了干预良机,当腿部严重肿胀、夜间剧痛的症状显现时,他才被确诊为“附骨疽”,即今天的骨髓炎。   这种病在当时并非绝症,民间治愈率可达六成,但永琪的治疗却出现了致命疑点。   医案显示,他被大量施以人参补气,一个月内用量高达数十两,而中医典籍明确记载,化脓性炎症忌用人参,此举只会加重病情。   有太医发现了首席张太医的误诊,却因对方是前辈而不敢直言,整个医疗团队的沉默,将永琪推向了生命的终点。   永琪死后,乾隆用无上的哀荣宣示着他的特殊地位,他的葬礼按照太子规格举行,棺材使用珍贵的金丝楠木。   1958年发现的墓葬中,其墓室面积和陪葬品等级都远超兄长,接近太子标准,但这种追封无法掩盖真相,处死所有太医的行为,让用药背后的指令者成为永久的谜。   极为痛心的乾隆此后二十年未再议立储之事,最终选择了资质平庸的颙琰继位,清朝的国运也自此由盛转衰。   永琪的母亲愉妃失宠,他的幼女也沦为政治边缘人物,这场皇家医疗案唯一的制度性遗产,是乾隆亲自推行的太医院改革,要求会诊必须记录不同意见。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历史上的五阿哥:没有小燕子,却是清代最知名的皇子)

0 阅读:50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