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得快,咱们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比以前红火太多,不愁吃穿了,住的房子也大了,可心里头那份踏实劲儿反倒少了。“好”的标准慢慢就剩一个“钱”字了,什么情分、道义,好像都得给挣钱让路,这股子风气真让人揪心。 先说最常见的婚嫁事儿吧,以前咱们结婚,讲究个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彩礼就是个心意,三床被子两身衣服,全家都高兴。 可现在呢?前阵子看到个调查,全国彩礼均价都涨到12万多了,江西那边更是离谱,平均要12万5,比广西高出两倍多。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小伙子和姑娘谈了八年恋爱,感情特别好,就因为彩礼没谈拢,男方拿不出女方要的18万,最后硬生生分了手。 这哪是嫁女儿啊,简直是卖女儿,有人说彩礼是男方的承诺,可承诺要是靠钱来衡量,那感情还有啥分量? 75%的人都见过因为彩礼谈崩的事儿,这数多吓人,多少好好的姻缘就毁在这功利算计里了。 再说说上班的地方,更是功利得没边儿。以前讲“能者多劳”,是说有本事的人多干点,能得到尊重和提拔。 现在倒好,“能者多劳”变成了“骡子当马骑”,领导把员工当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根本不管你本职是啥。 听人说有个互联网公司,工程师不帮总监遛狗,年终奖就给最低的,反而替前台上班三个月的程序员得了“最具潜力员工”奖。 这哪是看能力?分明是看谁更能忍、更会讨好,领导心里打的全是算盘,花一份工资想让员工干三份活儿,把人当工具用,哪还有什么职场尊严可言?年轻人上班不是为了学本事、实现价值,就为了挣那点钱,熬坏了身体也不敢辞职,这日子能安心吗?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教育,咱们小时候上学,老师教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读书是为了明理懂事。 现在倒好,教育完全成了挣钱的“跳板”,从幼儿园就开始卷,报各种补习班,不是为了让孩子多懂点知识,而是为了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个高薪工作。 有个985高校的数据,经济学院毕业生63%都往投行、基金这些高收入行业挤,十年前才32%。 反观搞基础科研的,博士年薪还不到15万,干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没人愿意去,就因为科研来钱慢,高校也都愿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结果芯片、原研药这些核心技术被别人卡脖子,这就是急功近利的报应啊。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读书就是为了搞钱”,长大了能有多少人真正为国家、为社会着想? 日常生活里更是处处透着功利劲儿,以前邻里之间互相帮衬,张家包饺子给李家送一碗,李家修水管帮张家搭把手,多热乎。 现在住对门都不认识,生怕跟别人扯上关系,怕吃亏、怕花钱,菜市场里,缺斤短两的事儿不算新鲜,明明能挣踏实钱,偏要耍小聪明骗那几毛钱。 还有食品安全,地沟油、瘦肉精,这些人挣的都是昧良心的钱,就为了多赚点,连别人的健康都不管了。 医生本该救死扶伤,可有人收红包才好好看病;老师本该教书育人,可有人办补习班赚外快,把课堂上该讲的内容留到补习班上说。这些职业本该讲道义、有底线,现在都被钱给腐蚀了。 王德峰教授说“内不能安,外不能立”,真是一点没错。“内不能安”就是咱们心里不踏实,总想着赚钱,赚了十万想百万,赚了百万想千万,永远填不满心里的窟窿。 身边多少人钱赚多了,却睡不着觉,怕被人骗,怕生意赔,家里人也因为钱吵架,过得一点不幸福。 社会上信任也没了,找个人办事先想“他能得到啥好处”,交朋友先看“他有没有用”,这样的日子能安稳吗? “外不能立”更要命,一个民族要是只认钱,没人愿意坐冷板凳搞科研,没人愿意深耕文化,没人愿意坚守道义,怎么能强大?就像现在,咱们经济上去了,但很多核心技术拿不出手,文化作品也没多少能让人记住的,就是因为太急着赚钱,没人愿意下苦功夫。 以前咱们说“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道义,是咱们立身处世的根。现在把根丢了,光靠钱撑着,能站得稳吗? 好在现在还有些人在坚守,实验室里熬白头发的科研人员,大山里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还认道义,还讲良心。 国家也在管,比如抵制高价彩礼,出台规定不让借婚姻要钱,这些都是好苗头,但这股功利的风气不是一天形成的,得慢慢改。 说到底,钱是好东西,能让日子过好,但不能眼里只有钱,要是一个民族人人都只算利益,不讲道义,家里没亲情,社会没信任,国家没骨气,那再有钱也没用,迟早要出问题。 王德峰教授撕开这层遮羞布,就是想叫醒咱们,别在钱眼里迷了路,咱们得明白,真正的好日子,是兜里有钱,心里有底,身边有情义,这样才能内安外立,日子才过得踏实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