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在11月9日首次公开了意大利援助的半人马座B1轮式突击炮在前线作战的画面。 这个本来曾被俄军考察但最终“放弃”的装备,如今却以对手的身份,出现在了俄乌战场上。 乌克兰方面还针对无人机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专门为半人马座B1加装了“曼加尔”格栅反无人机网和防破甲弹笼状装甲,这算是对现代战场环境的务实回应。 动力和机动性方面,半人马座B1依然保持着轮式突击炮的传统优势,公路极速100公里/小时,续航800公里,液气悬挂系统带来的越野能力也不差。 面对乌东广阔平原和公路网络,它可以快速转场,便于实施“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尤其适合机动防御和突发性火力支援任务。 比如,在侦察和突袭行动中,利用其机动性渗透俄军防线侧翼,偷袭指挥节点或者炮兵阵地,然后迅速脱离战场。 在城市战方面,借助105毫米火炮的曲射能力,可以压制高层建筑中的敌方火力点,协同步兵部队逐屋清剿。 此外,它还能够为后方运输纵队提供伴随火力,防止俄军无人机和装甲分队的突然袭扰。 从战场反馈来看,半人马座B1的火力优势十分明显,相比希腊援助的二战火炮,这款意大利突击炮的射程远达18公里,并具备全天候精确打击能力,对俄军T-62M等老旧装甲目标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更关键的是,其采用北约标准弹药,极大简化了乌军的后勤补给难题,法国援助的AMX-10CR就因为弹药不通用陷入补给困境,半人马座B1则在这方面明显更省心。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军方其实早在2010年代就考察过半人马座B1,但因为觉得维护成本高、轮式底盘不适合本土极端地形,最终放弃引进。 如今,这款装备却成了乌军手里的新锐武器,也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俄军装备体系的保守和局限。这种“你不要的东西反成对手利器”的现实,也给俄军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当然,半人马座B1也不是完美无缺,最大的问题还是防护能力,正面装甲只能抵御25毫米穿甲弹,侧后部甚至连大口径机枪和火箭弹都难以防住。 数量也是一大限制,目前只有第78空突旅配备了半人马座B1,推测数量不超过10辆。对于整个东线战场来说,这点装备根本无法形成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补充更多车辆,战术影响力势必有限,很难达到像法国AMX-10CR那样“连级规模”形成的战术合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地形适应性,乌东平原地势开阔、视野无遮挡,轮式车辆的机动性优势很容易被无人机侦察盯上。 俄军密集部署的无人机集群和远程火炮,对半人马座B1这种装甲相对薄弱的车辆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即使加装了反无人机网,也只能防住部分FPV自杀式无人机,面对更高级的巡飞弹和反坦克导弹,依然难以幸免。 AMX-10CR则以轻量化和快速反应著称,适合深度侦察和快速打击。两者如果能协同作战,可以形成“半人马座B1主攻、AMX-10CR侦察”的组合,提高乌军在平原地区的机动打击能力。 不过,AMX-10CR的数量已经交付约50辆,形成了完整装甲连,而半人马座B1受限于意大利援助进度,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对于俄军来说,半人马座B1的出现显然带来了新挑战。 俄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应对,一是加强无人机反制,增加“柳叶刀-3”巡飞弹和“立方体”无人机的部署密度,利用红外和毫米波雷达追踪突击炮的热信号,实现远距离打击。 二是加大火力覆盖,在半人马座B1可能出现的区域,集中BM-27“飓风”火箭炮和TOS-1A温压火箭炮等重型火力,实施饱和打击,压缩其战术空间。 更深层次的,比拼其实是技术体系和地缘战略。俄军在十年前放弃半人马座B1,更多是出于维护成本和地形适应的考虑,认为自家的BMP-3步兵战车更符合本土作战环境。 但今天乌军把它用在了快速机动、城市战火力支援这些“非传统”场景,反而变成了俄军的难题。这让人不得不反思,装备体系的保守与开放,最终会在实战中拉开差距。 对于俄军来说,反制措施也在不断升级,比如在前线部署“汽车场”电子战系统,通过电磁脉冲干扰瘫痪半人马座B1的火控和通信系统,或者加快配备“铅-1”智能攻顶弹药,对突击炮的顶部薄弱装甲进行打击。 从更大层面看,半人马座B1的加入,是俄乌冲突中“装备溯源”现象的生动案例,也折射出北约对乌军援的不断精细化。 它的战术价值不仅取决于本身性能,更看重与其他装备的协同和数量能否撑起一线作战需求。而俄军的战场应变和技术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这场“轮式突击炮较量”能否成为未来陆战形态演变的重要风向标。 它的得失成败,背后是乌克兰、俄罗斯乃至整个北约和欧亚大陆军工、战术、思维方式的交锋。未来战场上,类似的技术与战术较量只会越来越多,胜负也将越来越依赖体系协同和创新能力的比拼。 参考信源: 当轮式突击炮遇上希腊神话 2022-02-11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