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主席改选真正的主角,不是郑丽文、不是张亚中、不是罗智强、不是郝龙斌,而是台中市市长卢秀燕! 国民党2025年主席改选于10月18日举行,这是党内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选举采用党员直选方式,共6位候选人参与,包括郑丽文、郝龙斌、罗智强、张亚中、卓伯源和蔡志弘。投票率仅39.46%,创下近年低点,反映出党员对党内分裂的疲惫。选举焦点集中在两岸路线、党内改革和反制民进党上。郑丽文以50.15%得票率胜出,郝龙斌紧随其后,得票率约30%。这场选战从9月19日登记启动,历经多场辩论和政见会,候选人围绕九二共识和政党外交展开拉锯。张亚中强调红统主张,罗智强主打中生代改革,郝龙斌则突出中华民国派定位。整体而言,选举暴露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的模糊地带,许多党员对候选人的实用主义不满。 郑丽文从民进党转入国民党后,迅速攀升至党内要角。她在政见发表会上公开表示,当选后将访日会见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推动所谓政党外交。高市早苗以右翼立场著称,常在涉华议题上持敌对态度,此举立刻引发党内反弹。张亚中当场质疑,要求她先厘清两岸认知。郑丽文虽澄清这是常规外交,但前后表态反差明显,先前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赢得部分支持,转眼却转向日本右翼,这让许多党员质疑其立场可靠性。选举中,此争议直接影响深蓝选民,部分军系党员转向郝龙斌。郑丽文的胜出虽靠跨党背景拉票,但也暴露国民党中实用投机的普遍问题,她未能在两岸根基上给出明确承诺。 张亚中作为红统代表,上届选举曾翻盘朱立伦,此次却仅获5%得票。他的主张直指统一优先,但执行细节模糊,党内质疑其脱离台湾主流民意。罗智强定位中生代,缺席电视政见会后补办说明,强调党内团结,却在两岸论述上避重就轻,仅泛泛谈交流管道。郝龙斌依托台北市长经验,提出五项大陆交流方案,但落地门槛高,实际操作性存疑。他的中华民国派路线虽稳健,却难掩党内派系拉锯。这些候选人虽各有亮点,但均在关键议题上摇摆不定,选举过程像一场利益交换,党员票源多依派系而非理念转移。这反映国民党长期困境:嘴上喊共识,行动中常为选票让步。 卢秀燕作为台中市长,自2018年起治理实绩突出,获全台县市长好评第一。她未参选主席,却在党内拥有巨大影响力,被誉为蓝营一姐。她的家世背景让她对国家立场格外坚定,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并明确台湾是中国省份,不容外部势力操弄。台中作为国民党票仓,她的观望态度直接影响选举走向,支持者多视她为2028大选潜力股。选举中,北屯和新社等区票源虽部分转向郝龙斌,但整体卢秀燕效应稳固党内平衡。她专注市政,推动公共自行车和绿美图计划,赢得民众信任,这份接地气的务实,与候选人们的空谈形成对比。卢秀燕的克制选择,避免党内浑水,却凸显国民党中稀缺的清晰底气。 两岸议题贯穿选举始终,却成候选人手中的筹码。郑丽文访日计划忽略两岸优先,张亚中红统虽响亮,但未触及实际对接。国民党需回应党员对统一论述的期待,可多数人将议题工具化,为拉票或利益调整立场。这次改选虽郑丽文上台,但党内裂痕加深,派系整合成难题。相比之下,卢秀燕的立场如定海神针,她强调两岸交流实务,支持预算对接大陆项目。这不只个人魅力,更源于国民党基层对可靠领导的渴求。选举结果虽定,却暴露党需重塑两岸根基,否则难重返执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