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在中国的外国公主,婉拒回国继承亿万遗产,坚称自己是中国人。 泉州涂门街的后城古玩市场里,有个开了几十年的古董店“惜兰轩”,掌柜许世吟娥每天早起擦货、泡茶,熟客都喊她“许掌柜”。 没人能想到,这个说着一口流利闽南话、会跟菜市场小贩砍价的普通老板娘,竟是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室寻找了多年的公主,手握亿万遗产的继承权,却一辈子守着泉州的小铺子,说自己只是个中国人。 1975年她出生在泉州,从小就听曾祖母念叨“祖先是从遥远的海上来的”,可每次追问细节,长辈们都闭口不谈。 家里的姓氏“许世”也透着古怪,直到16岁那年,父亲才悄悄告诉她,祖上原本姓“世”,是明代来华的锡兰王子。 这段跨越世纪的渊源,要从1459年说起,当时锡兰科提王朝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跟随船队出使中国,带着贡品朝拜明王朝。 可就在王子准备从泉州港返程时,国内突发宫廷政变,父亲遇害、王位被篡,归乡之路彻底断绝。 走投无路的王子,被泉州的包容接纳,娶了当地女子为妻,以“世”为姓隐居下来,这一住就是六百年。 时光流转,世氏家族在泉州开枝散叶,到了许世吟娥高祖母那一代,因没有男丁延续香火,便招了许姓男子入赘,“许世”这个独特的姓氏就此传承,“吟娥”则是族中辈分用字,藏着对血脉延续的期许。 几百年来,家族后人恪守祖训,从不对外透露身世,改汉姓、习儒礼、通婚姻,彻底融入了闽南社会。 清康熙年间,家族后人世拱显还考取举人,成为著名学者李光坡的家庭教师,编纂《十三经注疏》时多有参订,官府特意赠“绩学砥行”匾额,可见这个异乡家族早已成为泉州的一份子。 许世吟娥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经营着古董店和素斋馆,日子过得平淡又安稳,若不是一场祖坟危机,她或许会一辈子守着这个秘密。 1996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学者在清源山东麓发现了“世家坑”古墓群,25方明代墓碑、锡兰狮雕刻与莲花龙纹墓柱,都指向一个尘封的秘密。 为防止古墓被盗,博物馆计划迁移墓碑,这让许世吟娥心急如焚。 祖坟是家族的根,她不能眼睁睁看着祖辈安息之地被挪动,思来想去,她决定违背祖训,向博物馆领导公开了身份,她是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剌惹的第十七世后裔。 随后她拿出家藏的《世家族谱》,上面的记载与《泉州府志》中“不刺葛麻有子孙遗留在泉州”的记录完美契合,这个隐藏六百年的秘密,就此惊动了中外。 2002年,应斯里兰卡政府邀请,许世吟娥踏上了寻根之旅,刚下飞机,她就感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警车开道、民众夹道敬献鲜花,部长级官员全程陪同,每天的行程都被当地媒体大篇幅报道。 在康提寺,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布施碑,在国家公园亲手种下“中斯友谊常青树”,还将一尊德化白瓷滴水观音赠送给斯里兰卡国立博物馆,延续着祖辈的友好情谊。 斯里兰卡王室和政府郑重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回国定居,继承亿万王室遗产,享受贵族待遇。面对这份诱人的邀请,许世吟娥只是平静地回应:“我生在泉州,长在泉州,这里才是我的家。” 很多人不解,为啥放着亿万家产和公主头衔不要?可在许世吟娥看来,那些都比不上泉州的烟火气。 她的古董店里挂着一副对联:“万里家山狮子国,百年人望刺桐城”,是原泉州市副市长特意为她题写,道尽了家族与泉州的羁绊。 她每天守着店铺,接待来自各地的客人,斯里兰卡的留学生常会来这里品红茶、听她讲家族故事,她也会跟客人分享锡兰的文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斯里兰卡国家馆日活动,一日三见斯里兰卡总理,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但活动结束后,她立刻回到泉州,继续做她的“许掌柜”,没丝毫架子。 身份曝光后,许世吟娥的生活没有变得珠光宝气,反而多了一份责任。她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是中斯友谊的纽带,主动当起了“平民大使”。 2013年至2015年,时任斯里兰卡驻华大使乌扬高达多次到访泉州,她都全程陪同参观泉州少林寺,还一起植下象征友好的常青树。 在她的积极推动下,2017年10月,泉州鲤城区与斯里兰卡科特市正式结为姐妹城市,“锡兰文化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南亚研究中心”等机构陆续成立,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搭起了桥梁。 2022年斯里兰卡宣布“破产”,许世吟娥主动呼吁,最终中国政府提供了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用实际行动延续着两国的情谊。 六百年前,她的祖先在绝境中选择扎根中国;六百年间,家族后人用改汉姓、习儒风、行善举的方式,一步步融入这片土地;到了她这一代,闽南的文化、泉州的水土早已刻进骨子里。 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对财富的渴求,也看不到对头衔的执念,只有对故土的深情和对平凡生活的坚守。 她拒绝的不是亿万遗产,而是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她坚守的也不是一时的执念,而是祖辈六百年间沉淀的家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