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米价格翻倍,偷米案频发背后,是政商勾结的“吃人”真相 你敢信?发达国家

这里是打破迷雾 2025-11-12 15:04:39

日本大米价格翻倍,偷米案频发背后,是政商勾结的 “吃人” 真相 你敢信?发达国家日本居然出现了扎堆偷大米的怪事! 进入 4 月以来,日本大米产区接连发生几十起偷米案件,最多一次竟被盗走 400 公斤。 不是小偷转行不爱金银珠宝,而是日本大米价格已经贵到让人难以承受 —— 如今一斤大米普遍涨到 20 元人民币,部分地区甚至突破 30 元。 而去年 8 月还只要 9 元一斤,短短 10 个月涨幅超一倍,比过山车还刺激。 面对疯涨的米价,日本政府甩锅不断:一会儿说 2024 年夏天太热导致水稻减产,一会儿怪台风破坏仓储运输,又声称日元贬值让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涨了 2-3 成,甚至把锅推给外国游客和市民抢购。 可这些理由加起来,也没法解释价格翻倍的离谱现象,明眼人都能看出背后另有隐情。 真正操控米价的,是日本农林省和日本农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 农林省作为主管农畜产品、森林和水产资源的中央省厅,看似肩负调控重任,实则全程消极作为。 2024 年全年只靠嘴皮子解释,直到 2025 年 2 月才分三次投放 31 万吨储备米,这点量还不到日本一年大米消耗量的 2%,根本起不到调控作用。 更讽刺的是,这些储备米大多被农协收购,真正流入市场的寥寥无几,米价依旧一路飙升。 日本农协则是这场涨价闹剧的核心推手。 这个覆盖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农业合作组织,虽为民间性质,却垄断了大米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 农民不能直接卖米,必须先卖给农协,再由农协转售给消费者。 更关键的是,农协还涉足金融、保险等领域,在政商界势力庞大。2024 年,其旗下最大对冲基金农林中金亏损 1.9 万亿日元,不仅赔光过去十年利润,还远超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亏损额。 为填补这个巨大窟窿,农协直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才是米价疯涨的根本原因。 农协还利用期货市场操控价格,十分恶劣。日本是全球唯一保留大米期货交易的国家,农协既控制大部分现货,又持有大量期货仓位,几乎垄断定价权。 2023 年台风来袭时,农林省和农协故意拖延灾情评估,农协提前买入看涨期货,一个月内就让米价涨了 40%。而农林省投放的储备米还不到承诺量的三分之一,双方联手炒作赚得盆满钵满,完全不顾市民死活。 如今农林省又以 “防止 2026 年米价暴跌” 为借口限量投放储备米,实则配合农协再次买入看涨期货,彻底沦为利益集团的遮羞布。 这一切的根源,是农协与自民党的深度绑定。自 1955 年起,自民党长期执政,农民选票是关键 —— 中选区选举制时期农民选票 “一票顶五票”,即便 1996 年改为小选区制,仍保持 “一票顶三票” 的权重。 农协牢牢拿捏着农民,买农资、卖农产品都必须经其手,还能通过手写选票查出 “不听话” 的农民,迫使他们按农协意愿投票。而农林省本身就是自民党政治势力的大本营,现任自民党总裁石破茂还曾担任农林水产大臣,三方形成稳固的利益闭环。 为维护这个闭环,自民党推出 “高补贴、高关税、高垄断” 的三高政策:给农民发补贴却限制土地流转,导致小农种植模式难以降本;对进口大米加征高额关税,阻挡外部竞争;默许农协垄断市场,任由其低价收粮、高价售粮,两头赚差价。 所谓的 “粮食安全” 不过是借口,日本整体粮食自给率已从峰值 110% 降到 38%,大米高价反而逼着民众减少大米消费,转向依赖进口的小麦等主食。 安倍晋三第二任期曾尝试改革农协,削弱其行政力量、推进股份制改革并废除 “减反政策”,虽打破部分封闭状态,但农协根基太深,90% 以上的农资销售渠道仍被其掌控。 如今石破茂虽喊着控制米价、推进改革,却始终不见实际行动,还明确表示要 “保护日本农业”,本质上还是想保住自民党的票仓。 反对党虽喊出解散农林省、取缔农协的口号,也只是为了拉选票,并非真心为民众着想。 普通日本民众成了最大受害者,每月买米开支占比越来越高,主妇们在超市对着米价唉声叹气,低收入家庭只能减少米饭摄入。这场由政商勾结酿成的米价危机,把百姓当成待宰的羔羊,让 “粮食安全” 沦为利益集团的提款机,实在令人不齿。

0 阅读:18
这里是打破迷雾

这里是打破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