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佛山一新生儿就被护士判为“死婴”,然后随手打包丢进了厕所角落,当孩子的姑姑要求看孩子时,打开一看,惊呆了! 一个鲜活的生命,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被如此轻易地剥夺掉 “人” 的资格?2011年在佛山发生的一件事,给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答案。 这出悲喜剧的序幕,由两名护士拉开。 在2011年10月26日的佛山市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她们面对一个早产儿,仅凭个人经验就匆匆宣判了“死刑”:没呼吸,没心跳。 她们甚至连孩子最基本的性别都搞错了,一个男婴,在她们口中成了女婴。 这种潦草的“诊断”之后,是一套熟练到可怕的“物化”操作。 这个新生的宝宝,还没来得及感受温暖的保温箱,就被与胎盘一起,硬生生塞进了一个白色塑料袋里,令人心寒。 这只袋子,随后被丢弃在处置室厕所的角落,就像处理任何一件医疗废弃物一样。 一个本该鲜活灵动、拥有无限可能的生命,就这样被轻飘飘地贴上了 “废品” 的标签,冰冷又刺眼。 在那个密闭的袋子里,他被困了超过二十分钟。 这个过程里,他不是一个需要抢救的婴儿,只是一个等待最终处理的“物件”。 按常理来讲,这样的事情,本就不该以这样的方式发生。 手术室里,既没有医生,也没有一个有资质的助产士在场,生与死的判断权,就这样轻飘飘地落在了两个护士肩上。 孩子的父亲王海章,明明记得产检一路绿灯,他提出了疑问,却被“产妇身体虚弱”这样的话术搪塞过去。 整个系统仿佛一台失灵的机器,拒绝任何修正。 就在这台机器即将把“废弃物”送去终点站——殡仪馆火化时,一个非理性的声音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深夜,孩子的姑姑王和平接到弟弟的来电,得知情况后没有丝毫耽搁,立刻起身赶往现场。 她不相信这个冷冰冰的结论,执拗地坚持:“无论怎样,都要看一眼孩子。” 正是这份血脉里的直觉,对抗了所谓的专业定论。 当她颤抖着打开那个被丢在角落的塑料袋时,她看到的不是死亡。 袋子里的孩子,四肢还在轻微地伸展、动弹,小小的腹部跟着呼吸的节奏,缓缓起伏,那微弱的动静,是生命不曾熄灭的信号。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的口鼻被羊水紧紧堵住,生命正面临着紧急威胁。 “孩子还在动!” 一声急切的惊呼,像一道迅猛的闪电,瞬间打破了产房里的死寂,让所有人都燃起了期待。 它把一个被当作“东西”的生命,重新拉回了“人”的赛道。被喊来的护士们个个面露震惊,随后才慌忙地开始抢救。 王海章则立刻用手机,把这混乱而荒诞的抢救场面记录了下来,成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事件公之于众后,舆论瞬间爆炸。 “死婴变活婴”、“女孩变男孩”的戏剧性情节,让公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迫于舆论与各方的双重压力,医院最终被迫公开道歉,正式承认在工作中存在疏忽与失误。 官方即刻介入此事,果断撤销该医院“红十字会”冠名。 同时,相关负责人被予以免职处理,涉事护士亦被停职,接受进一步调查。 你看,官方层面的惩戒雷厉风行,承认了错误的严重性。 但在另一个层面上,生命的天平却出现了诡异的倾斜。 家属最初提出了 180 万元的赔偿诉求,经过多轮沟通与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赔偿金额确定为 7 万元。 调解时的一句话显得格外刺耳:“毕竟眼下孩子没什么问题”。 从差点被当成垃圾火化,到“没什么问题”,这中间的距离,难道只值7万块吗?这起事件最终以婴儿获救、责任人被处理而告终。 但它留下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当人性的温度从制度中抽离,一个生命被程序化地贬低时,我们用什么来校准那杆衡量生命价值的秤?这把秤,需要的绝不只是冰冷的法律刻度。 信息来源:佛山“死婴门”:生命怎可有乌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