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组方,既能清又能补,既能固又能通,刚柔并济的用药思路!清肾汤是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的名方,用来治疗小便频繁、疼痛、涩滞、遗精白浊等症状。张锡纯认为,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单纯虚弱造成的,而是下焦肾经里有“实热”。当火热积在肾中,就会扰动精室,使精液外泄,小便也会变得短、涩、痛。清肾汤的核心思路,是清泻实热、固摄精气,让肾气恢复正常升降。方子虽然平实,却非常讲究药性的搭配。方中以知母和黄柏为主药,这两味药搭配,是经典的“知柏”配伍,用来清肾火、滋阴降燥。张锡纯强调,这个方不是单纯的滋阴补药,而是“清中寓补”。再配上山药、白芍、龙骨、牡蛎,就像在清火的同时给肾一个“护盾”。龙骨和牡蛎有收敛、安定、固涩的作用,不让精气外泄;山药、芍药养阴和血,使身体恢复平衡。海螵蛸帮助固精止带,茜草活血又不伤阴,泽泻则负责把湿热从小便带出去。整方既能清,又能补;既能固,又能通,可谓张锡纯一贯“刚柔并济”的用药思路。有人提出疑问:龙骨、牡蛎这些收涩药,不会让小便更不通吗?张锡纯的回答非常精彩——“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意思是说,这两味药收的,是身体正气的散失,而不是堵住邪气。只要辨证准确,即使小便疼痛、兼有湿热,用它们也不会出问题,反而能帮助身体恢复正常。张锡纯认为,行医要敢于灵活运用药物,不可被“收涩就碍通”的刻板印象束缚,否则会错过真正的治疗良机。在张锡纯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类似的配伍思路。比如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补络补管汤”“理郁升陷汤”“清带汤”等方中,都有类似的收敛与通利并用的思路。他强调,真正的中医讲究辨证用药,而不是死记药性。同样的药,放在不同体质、不同病机里,效果会完全不同。治病的关键,不是药多或猛,而是看得准、用得巧。他还在医案中详细记录了两个真实病例。第一个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出现遗精白浊、小便频数、轻微疼痛。按一般经验,老年人多属虚证,但张锡纯诊脉后发现,两尺脉沉而有力,这说明并非虚弱,而是肾中有实热。于是用清肾汤调理,连服五剂后,所有症状全都消失。这例子充分说明,年纪大的人也可能出现实热,而不是一味虚弱,辨证必须细致。第二个病人三十岁左右,小便疼痛如刀割,频繁且涩,同时伴有遗精白浊。张锡纯察脉发现脉滑有力,判断为下焦实热,但因为患者年轻,又怀疑可能与花柳毒有关。于是他在原方中加了没药以活血通络,用鸭蛋去皮煮熟后取蛋汁送服,几剂之后,小便痛消、遗精止。这个医案显示,张锡纯治病非常灵活,哪怕怀疑兼有外邪,也能在清热固涩的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药,使疗效更稳。从方义来看,清肾汤虽然叫“清”,但实际上包含了“清、补、固、利”四个方向。清的是肾火,补的是肾阴,固的是精气,利的是湿热。张锡纯常说,中医治疗最重要的是“平衡”。火太盛要清,阴太虚要补,气不固要涩,湿不化要利。只要身体的阴阳平衡了,病自然会好。他反对那种“见小便多就补肾,见小便涩就通利”的机械做法,认为治病不能光看表面,要从气血阴阳的整体去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