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手刃27名鬼子的吕俊生出门侦查,迎面撞上六七个日军!他枪里只剩三发子弹,却没退半步,反而摸向腰间的刺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3年夏天的一个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八路军侦察员吕俊生推开农舍的木门准备执行任务。 晨露打湿了他的布鞋,空气中还带着昨夜硝烟的味道。 没想到刚踏出门槛,就迎面撞上了六七个日本兵。 双方都愣了一下,谁也没料到会在这个时间点碰个正着。 要换成一般人可能早就开枪或者逃跑了,但吕俊生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慢慢地把手里的枪放在地上,然后举起了双手。 日本兵一拥而上,用麻绳把他捆了个结结实实。 这件事要是传回部队,估计没人会相信。 因为吕俊生不是普通士兵,他在部队里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军中吕布"。 就在五年前的夏津战斗中,他一个人拿着大刀冲进日军阵地,亲手砍倒了二十七个日本兵。 这样一个猛将,怎么会主动向敌人投降呢? 其实这正是吕俊生的过人之处。 那天他身上带着重要情报,关系到整个侦察任务的成败。 如果硬拼,很可能情报送不回去,还会连累老乡。 所以他选择了暂时隐忍,这种能屈能伸的智慧,正是他在多年战斗生涯中磨练出来的。 吕俊生是河北邢台前青峪村人,1907年出生在一个穷苦农民家庭。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十三岁就出门学修鞋手艺,后来为了糊口,跑到山西、河南一带给人扛活。 那些年他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挖煤、搬货、修路,练就了一身结实的筋骨。 他个子长得高,有一米九二,站在那里就像半截铁塔似的。 这些艰苦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河北,吕俊生亲眼见到八路军队伍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就毅然报名参军。 当时他已经三十岁了,比很多新兵都大,但训练特别刻苦。 因为他有力气,又肯动脑子,很快就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侦察骨干。 在部队里,他总是抢着执行最危险的任务,却从不居功自傲。 1938年夏天在山东夏津县发生的那场遭遇战,让吕俊生一战成名。 当时八路军子弹打光了,日本兵端着刺刀冲上来。 吕俊生抡起大刀片冲进敌群,只见刀光闪处,鬼子一个接一个倒下。 战斗结束后统计,他一个人就消灭了二十七个日军。 这场仗打下来,他在全军都出了名,还立了一等功。 不过吕俊生从不炫耀自己的战绩,他总是说,打仗不能光靠蛮劲,要用脑子。 这句话后来成了他带兵打仗的座右铭。 1943年那天早上被俘之后,吕俊生表面上装得很顺从,实际上一直在观察周围的情况。 日本兵押着他往据点走,他故意走得很慢,一边走一边记路边的地形。 哪个地方有高粱地可以藏身,哪个路口有哨卡,他都默记在心里。 当日本军官问他手上的老茧是怎么来的,他面不改色地说自己是炊事员,整天揉面揉的。 其实那是常年握枪磨出来的茧子。 日本军官将信将疑,但还是被他糊弄过去了。 这种临危不乱的镇定,正是他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练就的本领。 走到半路经过一片玉米地时,机会来了。 吕俊生趁押送的日本兵不注意,猛地挣断绳子,夺过一把刺刀就开始反击。 他身高力大,动作又快,几个日本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制服了。 他不仅安全脱身,还从日本兵身上搜到了重要文件。 后来根据他带回来的情报,八路军端掉了鬼子的一个据点。 这次经历成为部队里广为流传的经典战例,教导战士们既要勇敢,更要机智。 类似这样智勇双全的例子在吕俊生的战斗生涯中还有很多。 参加百团大战的时候,他看到战友被敌人碉堡里的机枪压得抬不起头,就悄悄摸到射击孔旁边,徒手把打得发红的机枪管给拽了出来。 手被烫得滋滋响,他却顾不上疼痛,硬是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在阎家庄夜袭战中,他带着一个连的战士,以轻伤一人的代价消灭了上百个鬼子。 这些战绩的背后,是他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吕俊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福,而是回到老家河北邢台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 他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战功,连邻居都不知道身边住着一位战斗英雄。 村里人只当他是个和蔼可亲的高个子老汉,经常帮乡亲们干农活。 1970年的一天,村里放抗战电影,当看到八路军打胜仗的场面时,吕俊生激动得哈哈大笑。 结果因为情绪太过激动,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这位在枪林弹雨中从未退缩的战士,最终在胜利的欢笑声中走完了传奇一生。 主要信源:(中图网——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

大禹
英雄虎胆,灭鬼子[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