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琉球国那覇市的遊行,人们举起了琉球国的旗帜,要求恢复主权。 这一事件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源于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复杂过往。琉球有着超过五百年的独立发展历程,在明清时期,当地与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往来关系,这种关系基于文化认同和贸易交流,留下了不少历史印记。 1879 年,日本用强制手段将这片土地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改为所谓的冲绳县。二战结束后,这里又由美国接管,之后美国和日本通过协商,确定了现在的管辖格局,而这一问题也成为东亚地区至今未能彻底解决的历史遗留事项。 如今当地民众面临的困境十分具体,最突出的就是遍布的军事基地带来的影响。相关统计显示,驻日美军的基地有七成以上都集中在这片仅占日本国土面积 0.6% 的区域,这些基地占据了当地 18% 的土地。 基地日常运转的持续噪音,令周边居民常年需依靠防护设备方能安憩。此外,训练与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已经导致周边不少水源和土壤出现超标情况,其中一种难以降解的化学物质,在部分检测点的含量远超安全标准,直接威胁到居民的健康。 更让当地人不满的是,基地相关人员如果触犯法律,往往因为特殊规定难以得到应有的追责,从 1945 年到 2021 年,涉及当地的相关性别暴力案件中,有近半数与美军人员有关。 除了基地带来的负担,当地在发展上也长期处于劣势。数据表明,冲绳县人均收入仅约为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其失业率在全国居首,单亲母子家庭比例亦为日本之最,凸显出当地经济与社会层面面临的严峻状况。 在教育与医疗资源分配方面,与日本本土相较存在显著差距。超九成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这种资源分配的失衡,凸显出资源配置不均的严峻现状。 同时,当地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也长期面临被弱化的风险,这种种情况让不少人对自身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尤其是 18 到 35 岁的年轻群体中,超过一半的人更愿意认同自己的琉球身份。 近期这波诉求能引发广泛关注,与国际社会的发声有关。2025年10月,于联合国相关会议上,中国代表首次称琉球人为原住民。 其明确指出当地存在的偏见与歧视现象,以严肃之态敦促日本正视历史与现实,展现大国担当与正义立场。 这一表态让当地民众的诉求获得了更多国际目光,而联合国相关机构此前也已多次关注当地情况,曾专门派遣官员赴冲绳调查基地污染问题,回应当地民众的关切。 当地民众的诉求核心集中在三个方面:希望保护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让独特的传统得以延续;希望在相关事务上获得更合理的法理依据;更希望摆脱安全威胁,过上安稳的生活。 虽然联合国部分机构曾指出当地符合相关地区特征,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没有公开支持当地独立,中国的官方立场也是认可冲绳属于日本的管辖范围。 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少人开始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有人提出可以参考一些地区的模式,在现有框架下争取更多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自主权利; 也有人建议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打造生态保护相关的特殊区域;还有人认为可以借助区域合作机制,让这里成为和平对话的平台。 而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的方式,被认为是兼顾各方利益的务实选择,毕竟现在冲绳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相关航线的繁忙程度已位居日中航线前列,这种经济联系或许能为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