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昨晚(11月13日晚)写道:“11日,中国海军的仁海级导弹驱逐舰、江凯Ⅱ级护卫舰以及福池级补给舰,穿越大隅海峡驶向太平洋。对此,海上自卫队第11护卫队(横须贺基地)的‘夕雾’号、第3导弹艇队(佐世保基地)的‘大鹰’号以及第1扫雷队(横须贺基地)的‘淡路’号,实施了警戒监视与情报收集任务。 11月11日清晨,由仁海级导弹驱逐舰领衔的编队自东海方向驶来。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7000吨的现代化战舰,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其航迹引发日本海上自卫队高度警觉。 紧随其后的两艘江凯Ⅱ级护卫舰,以4000吨级舰体搭载32单元垂直发射装置,构成中程防空与反潜的核心力量。 编队末端的福池级补给舰,则通过2万吨级舰体保障远航续航能力。这支涵盖防空、反潜、后勤的完整作战体系,在穿越国际水道时始终保持战斗编组状态。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应对堪称"全要素出动"。横须贺基地的夕雾号导弹驱逐舰作为先锋,这艘服役36年的老舰虽历经多次现代化改装,但其装备的密集阵近防系统与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仍具备区域防空与反潜能力。 佐世保基地的大鹰号导弹艇则扮演"海上刺客"角色,这艘排水量仅200吨的快速舰艇,搭载两座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以40节航速突防时具备相当威胁。 横须贺基地的淡路号扫雷舰则执行隐蔽侦察任务,其搭载的REMUS-600无人潜航器,可下潜至600米深度收集水文数据。 这场海上博弈的深层动因,需追溯至日本近期军事政策的剧烈调整。2025年11月以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时对"无核三原则"含糊其辞,防卫省更公开讨论引进核动力潜艇的可能性。 这种突破战后体制的军事扩张,与美国"印太战略"形成共振——就在中国舰艇编队穿越海峡前三天,美军林肯号航母战斗群刚结束在菲律宾海的联合演习。日本选择此时高调宣扬跟踪行动,实则是在向盟友递交"投名状"。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自卫队的装备体系暴露出结构性矛盾。夕雾号作为朝雾级驱逐舰三号舰,其燃气轮机动力系统已接近服役极限,此次执行任务时甚至需要关闭部分电子设备以节省燃油。 大鹰号导弹艇虽具备高速突击能力,但200吨级舰体在三级海况下就会丧失作战稳定性。这种"老舰新用"的尴尬,折射出日本在军事扩张与现实能力之间的失衡。 反观中国海军编队,仁海级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海红旗-9B防空导弹与鹰击-18反舰导弹,江凯Ⅱ级护卫舰搭载的拖曳线列阵声呐,更具备对潜艇的远距离探测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海上通道安全从来不是单边事务。大隅海峡作为连接东海与太平洋的战略要冲,其国际水道地位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 中国海军编队此次航行严格遵循国际法,航速保持在15节的经济航速,与民用船只保持安全距离。日本自卫队派出的三型舰艇,在跟踪过程中始终保持3海里安全距离,这种"伴航不干扰"的态势,反映出双方对局势升级的谨慎克制。 这场海上对峙的余波仍在发酵。日本防卫省11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度防卫预算已突破6.5万亿日元,其中38%用于采购进攻性武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其军事动向始终受到亚洲邻国高度关注。 当夕雾号驱逐舰的密集阵系统在暮色中旋转时,当大鹰号导弹艇划破海面留下白色航迹时,这些军事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亚太地区安全架构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这场看似平常的海上跟踪事件,实则是大国博弈的微观镜像。从仁海级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到夕雾号老旧的燃气轮机;从大鹰号导弹艇的突防速度,到淡路号扫雷舰的无人潜航器,每个装备细节都在诉说着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 当军事演习的硝烟逐渐散去,真正决定地区走向的,或许将是各方对历史责任的认知与对和平发展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