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偃旗息鼓,日韩和欧盟又跳了出来?自从10月底APEC峰会期间,中美达成实质性协议以后,美国方面已经一个多月没有闹幺蛾子了,但与此同时,日韩和欧盟,对我们的小动作却明显增加了。 先说说欧盟,这阵子简直把 “贸易工具箱” 翻了个底朝天。 9月8日,欧盟委员会动作频频,不仅一口气更新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还顺带对我国装饰纸与环氧树脂同时发起反倾销调查。 理由听着挺冠冕堂皇,说要 “保护欧盟两千多就业岗位”。 更有意思的是锡 plate 的事儿,他们给咱们的产品定了 13% 到 62% 的反倾销税,声称要护着五国近五千人的产业。 你说巧不巧,这波操作全赶在 APEC 中美达成共识之后。 欧盟这心思不难猜,眼看美国暂缓施压,自家产业竞争压力没减,干脆自己动手找补。 可他们没算明白,咱们的装饰纸是欧洲家具厂的刚需,真加税了,最后还是欧洲消费者买单。 韩国的操作更像 “左右互搏”,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10 月 31 号,韩国贸易委员会刚发布公告,对咱们的四轴以上工业机器人搞反倾销初裁,给上海 ABB 这类企业定了 43.6% 的高税率,说是调查了四年的损害情况。 这消息刚出三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又悄悄派人来谈电池产业链合作,生怕错过咱们的新能源市场。 这种分裂劲儿不是第一次了。 5 月份刚启动机器人反倾销调查,6 月就赶着参加青岛的家电展会,想把韩式智能家居卖进来。 一边怕咱们的机器人抢市场,一边又盼着咱们的电池技术能帮他们转型。 这平衡木走得,比体操运动员还累。 换作是你,既要讨好盟友,又不想丢了大客户,能比韩国做得更周全吗? 日本的动作相对隐晦,但处处透着 “安全绑定” 的小心思。 虽然没搞大规模贸易限制,却在供应链上暗下功夫。 9 月份跟着美国更新了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把几种关键光刻胶纳入监管,嘴上说 “不针对特定国家”,可明眼人都知道,咱们的芯片制造企业正缺这些东西。 更耐人寻味的是汽车领域,日本车企一边喊着 “要扩大对华投资”,一边又联合丰田、本田搞 “去中国化” 供应链,想把电池产能搬到东南亚。 这种 “又要又要” 的姿态,跟当年他们为了美军改领海宽度的操作如出一辙,都是想在盟友和利益之间踩钢丝。 其实这三国的心思拆开了看特简单。 美国歇手是因为自己扛不住,芯片企业丢了市场、农民盼着大豆出口,只能先缓一缓。 欧盟是产业竞争急红了眼,不管谁先动手自己得跟上。 韩国是被夹在中间,想两头讨好却常常顾此失彼。 日本则是把安全看得比生意重,跟着美国走总觉得踏实。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这些 “小动作” 从来不敢真碰核心利益。 欧盟不敢动汽车配件,韩国不敢停了化妆品和韩剧的进口,日本更不敢丢了咱们的稀土供应。 他们只是想在中美之间找存在感,既给美国递了台阶,又没真把中国得罪死。 美国的“安静”,实乃现实所驱;盟友的“跳脚”,不过利益盘算。二者表象背后,皆为各自立场与利益的权衡。 咱们这边该合作合作,该反制反制,稀土该供的供,反倾销调查该应对的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毕竟,合作绝非乞求可得之物,它是实力旗鼓相当者之间的理性抉择。 欧盟要是真把装饰纸调查闹大,咱们说不定也会查查他们的葡萄酒关税;日本要是总在半导体材料上做文章,稀土审批的速度可能又得慢下来。 这些道理,想必他们心里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是在产业竞争中,那股心气儿实在难以消弭,始终咽不下这口气罢了。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2025-11-10元首会晤后中美连续释放经贸缓和信号,专家:美方勿轻易打破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