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4岁大特务毛森,在病重之际抓住儿子的手说:“我有一个憋了四十多年的愿望,想回家乡看一眼!” 很多人对“毛森”这个名字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军统大特务”的标签上。这位浙江江山石门镇走出的历史人物,早年投身军统,曾参与多起重要行动,在动荡年代里留下了复杂的印记。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个在历史记载中显得冷峻的人物,内心深处藏着一份跨越四十余年的故土牵挂。 毛森的家乡情结,要从他年少时说起。石门镇的青山绿水,村口的老樟树,母亲煮的糯米酒,这些记忆在他年少离家后,就成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1949年,时局变迁,他被迫离开大陆,先后辗转台湾、香港,最终定居美国。这一去,便是四十多年。漂泊海外的日子里,他很少在家人面前提及家乡,可每当逢年过节,总会独自翻看珍藏的旧照片——那是他年轻时与家人在老樟树下的合影,照片里的石门镇,炊烟袅袅,岁月静好。 四十多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从权力中心的参与者变成海外孤客。晚年的毛森,身体日渐衰弱,记忆也开始模糊,可关于家乡的细节却愈发清晰。他会跟儿子念叨,石门镇的溪水是不是还那么清澈,村口的老樟树有没有长高,家乡的糯米酒还是不是当年的味道。这些看似琐碎的念叨,背后是无法言说的乡愁。他知道自己的历史身份特殊,两岸关系的隔阂,让“回家”这个简单的愿望,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1992年,毛森已是84岁高龄,重病卧床的他,意识时常模糊。直到那天,他突然抓住儿子毛建光的手,眼神变得异常坚定,说出了那句憋了四十多年的话。儿子看着父亲枯瘦的手和期盼的眼神,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父亲这一生,背负了太多争议,可在临终之际,卸下所有身份标签,剩下的不过是一个想回家的老人。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毛建光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家乡的亲友,沟通回乡事宜。 可命运终究没能给毛森一个圆满的结局。1992年9月,距离他说出回家愿望仅一个月后,毛森在美国病逝,终究没能踏上故土。弥留之际,他还在喃喃自语:“石门……老樟树……” 后来,毛建光遵从父亲的遗愿,带着他的骨灰回到了浙江江山石门镇。当骨灰撒入家乡的溪水时,毛建光仿佛看到父亲终于卸下了所有牵挂,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土。 回望毛森的一生,历史给了他复杂的评价,“特务”的标签或许会伴随他的名字流传下去。但我们不能忽略,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故土情结的中国人。乡愁,从来都不分身份、不分立场,它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无论是漂泊海外的游子,还是身处不同阵营的故人,对家乡的眷恋,都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 毛森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标签可以定义一个人的某段经历,却无法抹去他对故土的深情。那些跨越岁月的乡愁,那些未能实现的回家愿望,终究会化作对和平与团圆的期盼。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