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目前看似拥有很强的军力,但却有着很大的缺陷。”最显著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 这套说法听着好像挺有道理,但其实是用昨天的经验来衡量今天的世界。这背后的逻辑,早就过时了。我们今天就掰扯掰扯,21世纪的“战斗经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很多人都忘了,当年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可是号称“百战之师”,两伊战争经验丰富到不行。可结果如何?彼时美军亦未曾经历信息化战争,却凭借体系优势,将对手打得溃不成军、狼狈不堪。 那场战争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现代打仗,比的不是谁身上的伤疤多,而是谁的整个作战体系反应更快、更准。单兵的勇猛固然重要,但已经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 现在真正厉害的“经验”,其实都写进了代码、融进了数据链里。解放军那个叫C4ISR的指挥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大脑,能把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水下的所有信息都连起来。 这种体系上的“肌肉记忆”,才是“发现即摧毁”时代的核心。它宛如一双洞察战场的慧眼,能于刹那间将海量战场信息梳理得清晰透彻,为指挥官精准勾勒出进攻方向,使其明晰攻坚之处。这种能力,远比零散的个人战场记忆要靠谱得多。 那么,和平时期怎么积累这种能力?答案很简单:在模拟中打一场“真仗”。 朱日和那个地方,可不是什么观光景点。那里的“蓝军”是专门扮演强敌的,装备顶尖,战术刁钻,就是为了把“红军”往死里逼,让他们在最接近实战的环境里找问题、学东西。 不光是高科技模拟,对人的折磨也没落下。士兵们于零下几十度的雪原中,背负几十公斤装备奔跑;亦在四五十度的沙漠里,顶着烈日钻研战术。口渴难耐时,仅能以压缩饼干聊作慰藉。 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就是要给冰冷的武器系统,注入人类最坚韧的意志。当技术和血性拧成一股绳,这支军队的DNA里就被刻上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印记。 反过来看,有些“经验”反而可能成为包袱。过去二十年,美军主要于伊拉克与阿富汗开展治安战、进行反游击行动。在这期间,他们在巷战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相关作战能力也得以锤炼提升。 但这就像一个身经百战的街头打手,突然要跟专业拳击手上擂台。他过去的很多招数,在大国体系对抗这种正规赛里,不仅没用,反而全是破绽。日韩那些程序化的演习,道理也一样。 中国军队也在积累经验,但路子不一样。像亚丁湾护航,一搞就是十几年,锤炼的是远洋部署和后勤保障。联合国维和行动,意义非凡。 它让参与者置身于真正的动荡区域,在那里,应急反应能力与协同配合能力都将经受实打实的考验,彰显着使命的艰巨与伟大。这些,才是更贴近未来需求的“新质经验”。 说到底,用“打没打过仗”这把老掉牙的尺子,根本量不出一支现代化军队的真实水平。 今天的战斗力,是体系、模拟训练和新经验的混合体。在这之上,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比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这支军队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是任何技术都替代不了的,也是面对一切挑战的真正底气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