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有多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伯驹一语惊人:“不是别人卡我们脖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把自己困住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也发出同样感慨:“中国教育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将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抹杀了!” 说白了,中美之间那让人纠结的差距,根本不是啥技术有多难赶、设备有多难造,核心是咱们的教育把孩子的闯劲和好奇心给圈住了! 现在谁家养孩子不明白啊,孩子们从小到大就没怎么离过作业本和试卷,书包沉得能压得孩子直弯腰,放学回家连口气都喘不上,就得坐在书桌前刷题,有时候写到半夜还写不完,哭唧唧的也得接着赶。 这可不是少数情况,好多家庭都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全被各种练习题占满了,想出去玩会儿、琢磨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儿,简直比登天还难。 钱永刚说的那事儿太常见了,好多孩子长到十几岁,你问他喜欢啥、对啥好奇,他都一脸茫然,既说不出喜欢的,也说不出不喜欢的,为啥呀?还不是天天刷题刷的! 一道题翻来覆去做,就为了记住标准答案,久而久之,谁还会琢磨“为啥要这么做”“有没有别的办法”?天生的那点求知欲,早就被重复的题目磨没了,到最后连自己真正想干啥都不知道了。 姜伯驹院士看得透,他说这种光盯着分数的教育,其实是让孩子练会了“背答案”,却忘了“找问题”,就像做题,老师只教你怎么写能得分,没人鼓励你质疑题目本身,也没人在意你对题目背后的道理感不感兴趣。 慢慢下来,孩子们就养成了等着别人给结论的习惯,哪还敢自己去探索没见过的东西?咱们后来也培养了不少搞科研、学技术的人才,数量一点都不少,但真能拿出突破性想法的,为啥总觉得差点意思?根源就在这儿,创新这事儿,靠刷题刷不出来,得靠那股子对世界的好奇和敢琢磨的劲儿。 其实现在也在慢慢改了,比如学校开始让孩子课间多活动活动,少布置点书面作业,不想让孩子天天闷在题海里,这些变化看着小,但也是往好方向走,就是改变起来没那么快。 毕竟好多人脑子里还是觉得“多刷题才能考高分,考高分才能有出路”,只要评价孩子还盯着分数转,那点好奇心就难真正放开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不代表啥标准答案,也不是要评判谁对谁错。中美之间的差距成因挺复杂,但教育对人的影响肯定是最关键的之一。你觉得该怎么让孩子既不耽误学习,又能保住那份好奇心?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