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沈从文将手伸进电源插头,眼看就要触电,被突然回来的儿子发现,一把推开

峻辉聊过去 2025-11-17 15:27:42

1950年,沈从文将手伸进电源插头,眼看就要触电,被突然回来的儿子发现,一把推开父亲,几个月之后,沈从文用锋利的刀具割破自己的手腕和脖颈, 被妻子的堂弟张中和发现,及时地将他救了下来,妻子不屑地说,“何苦呢” 沈从文家境一般,读了点书就去当兵,十六岁脱下军装,揣着点文学梦跑到北京。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就开始到处投稿,靠那点稿费勉强过日子。没多久,他的文字就入了眼,徐志摩、胡适这些大佬都留意上了。胡适欣赏他的笔力,还帮他拉进圈子,让他去上海吴淞中学教书。沈从文没啥学历,但人缘好,朋友多,日子总算稳当了点。 在上海,他遇上张兆和。那是1929年,她十八岁,他二十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张家是书香门第,她长得清秀,会说英语,身边追的人排队。沈从文一见钟情,就开始写信,一天一封,足足四年。那些信里,他把心掏出来,字字句句像在求饶。可张兆和呢,信堆在抽屉里,从没拆过。烦了,她还拿着信去找胡适抱怨。胡适想帮忙,拉郎配的意思,可她不干。其他追求者早散了,就他死缠烂打。家人朋友看不过去,劝她嫁了。1933年,两人总算结了婚,北京中央公园办的,简单低调。 婚后没多久,麻烦就来了。沈从文自卑,出身农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张兆和在家娇生惯养,嫁过来得算计着过日子。他工资不高,还爱交朋友,买古董,花得七零八落。家用钱少,买菜做饭都得精打细算,两人为点小事吵架,日子过得磕磕绊绊。爱情这东西,笔上写得浪漫,现实里却总碰壁。他开始觉得空落落的,心里那股劲憋着。 1934年,他去熊希龄家串门,碰上高青子。她是家教,十八岁,读过他的书,能背段落,穿衣打扮还学他小说里的女角。沈从文一下被点着了,这种被崇拜的感觉,张兆和给不了。他俩开始来往,先是聊天,后来越来越近。1935年,这事就明朗了,高青子介入得顺理成章。她刻意迎合,他沉迷其中。两人关系拖了八年,到1937年,张兆和生下儿子沈龙朱,他才醒过味来。家庭责任压上肩,他觉得对不起老婆,跪着道歉,写信求饶。可张兆和气在心里,硬邦邦拒绝,带着孩子回娘家。沈从文追着写信,这次她没软下来。夫妻俩没离婚,但就这么分居了,各自过各自的。 分居后,日子更难熬。1948年,文坛风向变了,沈从文压力山大。1949年初,他头一次想走绝路,把手指往电源插头里塞。儿子沈龙朱正好回来,上去就踹开他,插头拔了,没出大事。可这事没完,两个月后,他又关上门,用刀片割手腕和脖子,还灌了煤油。幸亏张兆和的堂弟张中和及时进来,抢救过来。张兆和知道后,来了那么一句,“何苦呢”,冷冰冰的,没多余的话。 这两次事后,沈从文精神出问题了,进了医院,躺了好几个月。医生说这是精神疾患,他眼神空空的,饭都得人喂。张兆和知道情况,但一步没迈过去看望。出院后,他转去故宫博物院干活,研究文物服饰,日子总算有点着落。从1950年起,他就埋头在那些旧箱子里,整理丝绸图案,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工作枯燥,但让他安静下来,不用再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分居的状态拖着,俩人各过各的。沈从文偶尔写信,张兆和回得少。1969年,他要下乡改造前,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来看他。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激动得结巴,说这是三三的第一封信,眼泪掉下来。那信是多年前的,保存得像宝贝。张允和安慰了几句,就走了。他一个人坐那儿,信纸捏在手里,半天没动。 转眼1988年,沈从文86岁,心脏病发作,就这么去了。临终前,他拉着张兆和的手,说了句“对不起”。她坐那儿,没回应,手也没握回去。他走后,她在《从文家书》后记里写,俩人一辈子,幸福不幸福说不清。起初不理解他,后来慢慢懂了点。他承受的那些重压,她过去不知道,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但善良是真。原谅?她没明说,但从头到尾,没松口。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