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一位知名人士突然宣称了。 据多家媒体11月15日报道,小泉进次郎在接受采访时称,日本自卫队要“确保台海和平稳定”。我的态度很明确:台海的安稳,靠的是两岸把握节奏、周边降温,外部插手只会把风险往上推。 先把海空态势摆清。台海最窄处约130公里,东部战区近两年多次组织环台联合警巡,055、052D与歼-16、轰-6K成体系出动,海空协同的频率和覆盖范围是公开可见的。对比日本海上力量的常态活动,重心仍在本岛周边与东海,跨区高强度持续行动的能力不在一个档位。 接着看两栖与投送。071综合登陆舰、075两栖攻击舰已能组成多舰编队,公开画面显示跨区远海训练在常态推进。日本的“出云”级改装为可运作F-35B的平台仍在进行中,固定翼舰载机的完整编成尚未落地,远海持续投送这条链条还在补课。 空中压制和远程打击也要算。2019年公开亮相的东风-17属于机动中程系统,空军的J-20、歼-16与KJ-500预警机形成纵深打击与信息支撑。日本一侧有远程拦截弹与防空驱逐舰队,但面对多轴多波次的联合打击,拦截成本、弹药补充和再装填时间是绕不开的硬问题。 海下对抗同样关键。公开资料显示,日本现役潜艇约二十艘,性能不弱;但在台海一线,解放军近年强化反潜巡逻、固定翼反潜机与直升机配套,以及岸基探测网建设,海下通道并非空白。谁能靠近、能否久留,取决于探测与反探测的此消彼长。 补给与距离是第一道门槛。那霸到台北直线约650公里,舰队和航空兵想长期出动,需要稳定的油料、弹药和维护点。解放军在福建、广东沿海的机场与码头密度更高,行动半径与可用窗口更宽。日本一侧要长时间在台海周边活动,补给链的强度与安全性压力会很大。 法律约束也在那儿。日本现行法律对外部使用武力限制严格,触发条件、程序与国内舆论必须同步。这意味着即使有人口头放话,真把部队推到台海边上,还要过多重关卡。 时间线同样重要。日本采购“战斧”巡航导弹据公开消息最早2025年开始交付,相关战术、指挥与保障体系需要磨合。解放军的海空与火力体系已是滚动值班的常态化配置,随时能拉起来行动。 信息与态势感知是底层支撑。遥感与海洋监测的公开星座近年持续扩容,东部战区对周边海空动态掌握更细。日本的侦察与数据链不弱,但一旦进入台海近邻区间,信息被压制的风险增大,决策速度容易被拖慢。 把这些拼在一起,能看清一条线:台海这片水面,外部力量想要“确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会遇到系统性阻力,风险与代价不对等。 台海的稳定,需要减少外部军事动作密度,让沟通和管控机制发挥作用,这才是对周边居民、航运与渔业的实际保障。 话说到这儿,结论不变:谁要在这片海上加码,谁就要先把风险算清。把握节奏、守住底线,稳定才站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