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德国选择党共同主席魏德尔突然表态了。 她把话挑明:别把中国和俄罗斯画等号。她还点名反对德国军舰在中国周边长时间晃悠,并不赞同在印尼周边推动军事存在的设想,强调要尊重邻近海域的主权敏感。 落到军事层面,先看海面上的硬实力。中国海军近十年扩充显著,052D驱逐舰已列装二十多艘,055大型驱逐舰已形成编队能力;辽宁舰2012年入列,山东舰2019年入列,福建舰2024年启动海试。近海训练密度高、岸基支撑完备,这是客观现状。 再看对比端。德国海军这两年也在往印太跑,2024年派出“巴登-符腾堡”号与“法兰克福”号参加环太军演,途经南海,全程补给主要依靠友港停靠与伴随舰。长航线、少船型、低冗余,想维持存在感,成本直线上升,能产生的实际影响有限。 把时间线往前推,2023至2024年,辽宁舰、山东舰多次穿出宫古海峡赴西太训练,日本防卫省反复通报舰机动向。周边各方都在盯,信息透明度高,在这种高频活动区,外来单艘或双舰“刷存在”,很难改变节奏。 魏德尔强调“该做生意就做生意”,这背后有冷冰冰的数据托底。欧盟对华货物进出口额近年保持在数千亿欧元量级,产业链联系紧密。把中国与俄罗斯简单捆绑,不符合贸易结构和供给格局的实际,也容易导致误判。 对照欧洲内部的分歧,有人主张风险管控、有人主张对话并行,这些声音都在场。魏德尔的提醒,指向一个操作层面的要点:军事存在要算清投入产出,避免把姿态当行动本身。 再回到近海秩序的日常现实。南海、东海的海警执法、海空常态巡航已经形成程序化安排,岸上有空军场站、后勤、救援网。外部舰艇临时加入,既缺情报支撑,也缺制度化协同,插进去很难融入节奏。 德国远征的另一重压力在后勤链。以2024年航程为例,跨洋需要依赖补给舰与友港维保,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或天气窗口收紧,计划就要被动调整。而在中国近海,多线机场与船坞可以快速周转、压缩恢复时间,行动弹性更大。 关于“在印尼搞基地”的争议,需要把话说准。据媒体讨论,有设想曾被拿出来对外放风,但印尼长期强调不允许外国军事基地,这一点多次公开表态。魏德尔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现实条件本身就不支持推进。 把场景换成地区层面看,东南亚多国更看重发展与平衡,不愿被卷进外来掰手腕。外部硬部署推进越猛,地方顾虑越强,合作面就越窄,这在多边演训邀请和港口准入上都有迹可循。 从欧洲角度算账,军舰每一次远航都是一次综合考核:维护费、油料、人员轮换、机会成本叠加起来,最后换回的是一次媒体曝光,还是实质安全收益,这个差额不该忽视。 魏德尔这番话引发争议属正常。支持者认为她把现实摆到台面上,反对者担心对华过软。但无论立场如何,离开可用的力量与稳固的补给谈存在,都容易虚高预期。 接下来看动作而非话语。若欧洲在印太继续小规模、周期性亮相,更多是联络和象征;若想提升频度和持续时间,就得投入舰队可用率和岸基支撑,这会影响本土海域的优先级排布。 收个尾,这事的关键词叫“算清楚”。谁在谁的家门口,谁手里有多少可用筹码,谁承担多大代价,数清这三笔账,决定了船开不开、多长时间、做什么。话可以硬,动作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