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警告成真?中国电动大巴深陷"远程操控"风暴,西方在害怕什么。 一场源于挪威

椰子说历史 2025-11-18 19:28:33

北约警告成真?中国电动大巴深陷"远程操控"风暴,西方在害怕什么。 一场源于挪威的普通安全测试,竟在媒体和政客的操弄下,演变成针对中国电动大巴的“安全恐慌”。 近期,挪威、丹麦、英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对中国制造的新能源公交车开展所谓“安全调查”,理由几乎一致——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英国议员斯坦班克甚至公开声称,中国电动大巴大量出现在英国道路上,制造商可能远程操纵行驶中的车辆。经过媒体加工,这种理论风险迅速被渲染为“中国电动大巴可远程瘫痪交通”的惊悚标题。 这场风波的源头,来自2025年夏天挪威奥斯陆Ruter公司的一次安全测试。挪威运输监管机构发现,所采购的中国宇通巴士存在软件漏洞,供应商在软件更新和诊断过程中可以远程访问控制系统。 Ruter执行长詹森强调,未来采购新车时将引入更严格的安全要求。报告还指出,如果移除巴士SIM卡即可阻断远程控制,但这会导致车辆与其他系统断线,因此尚未采取。 测试报告发布后,欧洲媒体迅速放大风险。报道标题从“挪威揭露中国电动巴士有安全漏洞”到直接指控“中国公交制造商被使用杀人开关”,恐慌氛围迅速蔓延。 丹麦Movia公司营运长高尔表示:“电动巴士若软件能联网,理论上都可能被远端停用,这并非中国巴士专属问题。” 检测方澄清,Ruter只是指出理论风险,任何联网设备都可能面临安全问题。 宇通客车回应称,严格遵守运营所在地法律法规,车辆终端资料储存在德国云端,未经客户授权任何人不得访问。 德国媒体也客观报道,强调远程连接不违法,也非中国汽车独有技术。 这场风波很快被政治化。部分政客借机展示对华强硬立场。丹麦“中国批判协会”主席罗登指出:“我们不应对一个价值观如此不同的国家如此依赖。” 欧盟新能源招标中,也设立“非价格标准”,不仅看经济性,还从供应链韧性、网络安全、可持续性等方面限制中国企业。这体现了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去风险化”和战略自主政策——核心目的,是给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设置壁垒。 中国电动汽车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是去年出口量就突破200万辆,从未出现“隔空让车辆熄火”的情况。 在欧洲,中国品牌占比虽低,但增长迅速。英国对纯电汽车零关税,使其成为中国电动车发展的相对友好市场。中国电动大巴的信誉,是由每一辆运行中的车辆建立起来的,而非口头宣传。 正如欧洲专家所说:“只要软件系统能线上访问,原则上都可能远端停用。”但调查为何只针对中国品牌? 表面上是安全漏洞,背后却是经济与战略博弈。中国电动车技术成熟、成本优势明显,正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这对欧洲本土厂商形成压力。OTA漏洞成为借口,实则是贸易保护与战略防御的工具。 从媒体炒作到政治干预,这场风波折射出西方在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时的焦虑:技术领先、市场扩张、供应链影响力,三者叠加,让西方不得不将“安全”标签作为阻挡手段。 简而言之,这场风波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恐慌中的保护主义”。

0 阅读:1
椰子说历史

椰子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