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叶圣陶迎娶了未曾谋面的妻子,洞房夜,两人第一次见面,他用颤抖的手,掀开了新娘的盖头,看到眼前的一幕,他的心忍不住加速。 1916年的婚礼,完全是老规矩,新郎要到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知道新娘长什么样,这事儿跟爱情无关,更像是一份社会契约。 但这份沉默的契约底下,却埋着对“同路人”的期待,胡墨林欣赏叶圣陶的诗才,为这门亲事注入了文化认同的底色。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份默契越来越深,胡墨林即便和丈夫两地分居,也会通过书信热烈讨论教学改革,这些都是一个信号:我是你精神世界里,那个能并肩作战的人。 抗战爆发,胡墨林一个人,硬是拉扯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路向南躲避战火。 1939年乐山遭遇大轰炸,丈夫不在身边,是她,用一双手推开了被大火封住的门,从瓦砾堆里把一家老小给救了出来。 危难关头,这种舍命相护的勇气,比任何承诺都重,从誊抄文稿到推开火门,行动就是他们之间最坚固的语言。 1954年她病重,叶圣陶停掉所有工作,在医院旁租房全程照顾,拿个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病情,她走后,一张照片摆在书桌上,他每天擦拭,守了三十多年,再也没娶。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 2024年11月1日 关于‘【文史英华】叶圣陶:用心磨炼一个“诚”字|| 韩松刚’的报道)
